开栏的话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市上下一心,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复工复产有序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自即日起,本报将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分派记者奔赴城市、农村、山区,走近人民群众,力争用文字记录他们的美好小康生活,讲好小康路上的个人故事、家庭故事、社会故事。
本报记者翟京元
养了20多年牛,杨小香没少为钱作难。
在延津县东屯镇胡庄村,杨小香是远近知名的养牛户。20年前,在选择致富门路时,从众多项目中,杨小香和丈夫胡秀中选择了养牛。
养牛,一是不愁销路,风险小;二是牛不容易生病,好养。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从一二十头,到五六十头,再到100多头,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不过,牛的胃口很大,100头牛一年光饲料钱就要100多万元。
“搞养殖一直都缺钱,挣的钱用于扩大规模,规模越大,用钱的地方越多。”6月15日,杨小香谈起养牛,感触最深的就是缺资金,“最作难的时候,兜里就剩几块钱,经常找亲朋帮忙。”
机遇有时候是雪中送炭,有时候是锦上添花,它能神奇地让供需双方在合适的时空相遇。
自去年6月份开始,延津县委组织部就联合农商银行,在各乡镇风风火火启动党建金融联盟,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经东屯镇党委牵线搭桥,农商银行东屯支行和胡庄村党支部成立党建金融联盟,开展送戏进村,送农业科技金融知识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还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金融信贷政策。
正瞌睡时来了个枕头。一筹莫展的杨小香,眼前一亮,赶快去东屯支行咨询,看自己符不符合贷款标准。
该行信贷副行长王文文先仔细了解情况,再对养牛项目进行评估,认为这个行业有前景、可支持,很快就为杨小香办理了15万元的专项贷款。这不,去年有了农商银行支持,今年,杨小香除了在胡庄村养的100多头牛,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寄养了100多头,总数将近300头。(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一头牛从喂养到出栏需要14个月,净利润抵得上种10亩地。牛一出栏,我们就卖到上海、深圳,我们的小康生活,就是这样干出来的。”
听了杨小香的话,一旁的王文文很快掏出手机,互相加了微信,承诺“只要项目前景好,用钱方面,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借助党建金融联盟,农户有了资金,产业发展就有了支撑。”东屯镇
党委委员邢孟彦介绍,有了党建金融联盟,群众更加愿意相信和依赖政府,金融单位共同参与信用社会建设,从而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可谓一举多得。
采访中,延津县委组织部这样总结:“党建+金融”的延津模式,将组织部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金融部门的专业、平台、资金、技术和团队优势融合在一起,产生了“1+1>2”的效果,是探索夯实基层党建、服务基层群众、发展地方经济的新途径和新抓手,是“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