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荣霞)6月13日是我国第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各地围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主题,以非遗传承进校园、非遗抗疫作品展、中医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义诊、传统武术展演等形式,传播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截至目前,我市已公布5批共计16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从2006年起,我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力求突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世代相传,被不断地再创造,“传承性”“流变性”也成为它鲜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