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6月12日 星期

忠贞廉正拂清风定国郭家多儒士


牧野区定国村,郭家,是元代迁来新乡的老户,明代山西大移民时,新乡仅剩7户,郭家为其中一户。其家族中,人才辈出,官宦连绵,代不乏人。在明清时代出的名人有郭淐、郭湸、郭遇熙、郭宗懋等。

郭淐,字原仲,号苏门。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及第,相继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万历进士、大司马长垣人李化龙,系郭淐好友。有的将军想通过人情高升,便托人通过不同渠道,向郭淐赠送奇珍异宝,以便加官晋爵。郭淐对这种卑鄙行径一概嗤之以鼻,他气愤地说:“此卖朝廷疆土所得,余每痛恨之,言何至于吾耳乎?绝不与见。”

郭湸,字季昭,号孟诸。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

郭湸谨言慎行,居官廉洁公正,刚直不阿。崇祯初年,驻守天津的两个兵营,因军官克扣粮饷,士兵们疲顿不堪,疏于训练。郭湸任天津海防兵备道副使后,立即惩治贪官,按时发足了粮饷,并整顿军务,加强练兵。奸臣魏忠贤的心腹欲让一个不称职的人来守卫觉华岛。郭湸说:“此岛与敌人仅一水之隔,怎能让无能之辈来守呢?”魏忠贤的心腹还不死心,又托兵部官吏来压制郭湸,为另一个人谋求军中要职。郭湸坚决予以拒绝。魏党一伙便串通一姓陆的御史诬陷郭湸,不久将他降为扬州府同知。

郭湸体恤民情,政绩显著。有一年,一个收税的官吏,前往宜昌县征税,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便诬陷该县商户李世贞抗税。郭湸听说了这件事,亲自到宜昌县明察暗访,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他向上司说明缘由,据理力争,顶住各方压力,赦免了李世贞,并对其抗税的罪名给以昭雪,宜昌县的百姓时称郭湸为“青天”。

明代后期,藩王各霸一方,横行无忌,强征暴敛,挥霍浪费严重。时任南昌知府的郭湸,按照大明法律,对南昌藩王进行拘押审查,将其绳之以法。郭湸在任荆州、南昌知府期间,常拿自己的俸禄捐助当地的公益事业。他死后竟连一件贵重的东西也没有留下。崇祯四年(1631年),郭湸升任山西粮储屯田道按察司副使。当时驻守太原一带的某总兵不理军务,畏敌如虎,却纵容士兵劫掠百姓。郭湸与之争论,该总兵心中嫉恨他,就贿赂监军,让监军向皇帝诬陷郭湸。郭湸遭到贬谪,隐居于辉县苏门山中达5年之久。

崇祯十三年(1640年),郭湸为国事操劳成疾,死于西凉兵备道布政司官署。崇祯皇帝为表彰其功绩,特赐金为其建牌坊。郭湸墓在今辉县市孟庄镇东。

郭遇熙,字骏臣,号省斋,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他幼年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青年时代,曾拜儒学家孙奇逢为师,研究程朱理学,学识精深广博。清康熙二年(1663年)他考中举人,名列全省第四。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进士及第后,任过会试阅卷官、从化县知县、刑部主事等职。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刚授知县的郭遇熙获悉广东从化县正遭洪水的侵袭,心急如焚,寝食不安。于是,他轻装简从,日夜兼程赴任。抵达从化县后,看到全县满目疮痍,他开粮仓,赈灾民,安抚民众。凡死者,县置给予棺木,使死者得以安葬。无依无靠者,发给钱粮。趁此时机,郭遇熙号召民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短短数月间,从化县便出现了复苏景象。

从化县地势险要,境内常有土匪强盗出没,杀人越货,骚扰民众,百姓叫苦不迭。郭遇熙组织力量,予以彻底清剿,并请当地官军移驻咽喉要道,加强防范,从此匪盗消失,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百姓安居乐业。从化县长年拖欠税赋者众多,特别是当地人还出现了抗税的严重情况。郭遇熙沉着冷静,从不主观武断。他千方百计说服教育。催征税赋时,他严格约束部下不要轻易拷打民众,要以法以理服人。百姓都被其良苦用心所感化,争相交纳赋税。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天,从化县由于连降暴雨,洪水肆虐,造成米价飞涨,民心不稳。郭遇熙力请再开粮仓,赈济百姓。他还走村

串户安慰灾民,根据灾情,减免税赋。他从自身做起,与灾民共渡难关,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从化县50多年无一人中举,读书人也无心求学上进。郭遇熙非常关注这件事,他先从基础抓起,创建文塔、增修孔庙、新设学堂,尽力创造一种文化教育的氛围,使民众得到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他还给学生授课,从学生的考试中选择优秀文章,编辑刊印成《从化录》,用以表彰先进,激发学生们的读书热情,从化县从此人才辈出。郭遇熙又在县境内设立多处“乡规民约”亭,让民众自我约束,移风易俗。广东巡抚看上了郭遇熙的品德才干,便委托他治理清远、东莞两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郭遇熙擢升刑部主事。从化县的百姓听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执意挽留郭遇熙。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9月,郭遇熙病逝于刑部主事任上。他著有《麟经要旨》《西斋诗文集》等书。

郭宗懋,字益夫,生于清朝嘉庆年间。他聪明好学,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为人公道正派,乐善好施,视贫困乡邻如兄弟姐妹,往往倾囊相助,从不追求报答。时人称他“急公好义、少年老成”。

郭宗懋对清朝的统治极为不满,对百姓痛苦非常关心。他的诗都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

遗憾的是,由于怀才不遇,他郁郁寡欢,加上用功过度,致使疾病缠身,不幸过早去世,死时年仅24岁。史学界将包括郭宗懋在内的豫北地区的诗人称为河朔派,对他们忧国忧民、情系乡梓的作品评价甚高。郭宗懋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现存的《郭益夫诗抄》,是郭宗懋呕心沥血为民呼喊的见证。

他在《感事》中写道:“世情宜假不宜真,俗眼偏能小觑人。非义未尝贪一眼,心如匠名镇清贫……鱼虾竟敢傲潜龙,自度能为多大风。料尔不能施雨露,看吾时至便腾空。”

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春,豫北大旱,田间麦苗枯死,原野一片荒凉,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郭宗懋目睹此凄惨景象,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在他写的《癸酉春忧旱作》诗中写道:“今朝粮又绝,排闷强裁诗。春暮旱如此,秋成未可知。独闻风飒飒,懒看日迟迟。那得浓云布,为霖慰所思。”此诗表达了他的一片忧民爱民之情。

郭家除上述显宦以外,尚有郭孔完、郭千之、郭蒙吉、郭士标、郭晋熙、郭士栋等。

(地名事务中心区划地名科供稿)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