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6月9日 星期

疫情之下医者无界

全国助残日活动仪式
医护人员送医上门
医护人员送医上门

——辉县市丰城益民精神病医院防疫侧记

□记者崔敬文/图

今年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所有人的神经。而家庭成员中有精神病史的,在疫情防控期间更容易受到压力、抑郁和焦虑的影响。但幸运的是,精神病院里有一群特殊的“天使”,他们有的在一线支援,有的成为心理援助热线志愿者。

如果说精神病人是现代社会的边缘人群,那么,精神科医生在医疗领域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职业生涯与同行相比枯燥而充满风险。长期以来,他们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在辉县市丰城益民精神病医院,张家明、张吉宁父子带领全院职工坚守在防疫一线,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着精神科医生的职业操守。

有一种坚守 叫扎根基层

辉县市丰城精神病医院院长张家明,今年六十开外,是土生土长的峪河镇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原是新乡市一家大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当他看到家乡的一些群众因为生活拮据而看不起病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那就是回到家乡去,改变家乡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

就这样,张家明放弃了在城市里已拥有的一切回到了家乡,一干就是40余年。40多年来,他一不追求“酒至微醺方为妙”的快乐,二不寻找“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的感觉。张家明唯一高兴的是:来到他面前的病人,烦躁癫狂的安静了,胡言乱语的微笑了,蓬头垢面的干净了……

精神病患者和智力障碍病人,在家闹得鸡犬不宁;上了街,有时还会受到某些人的歧视。但这个特殊群体在张家明眼里,都是最值得可怜、最需要帮助的人。从他在家中收留这样的患者开始,到如今的辉县市丰城益民精神病医院,被他救助的精神病患者已接近1.5万人。

张家明虽是医院的业务院长,但他每天还要接诊数十个病人。他给患者洗澡、理发、刮胡子、剪指甲,他仍然认为这是自己分内的工作。张家明要求

医院每一名员工,都要“待病人如亲人”。“精神病患者离开了家,医院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来到我们这里(有些患者甚至根本不知道谁是自己的亲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这是张家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目前,辉县市丰城益民精神病医院常住病人有200余人。有一名精神障碍严重患者,自己不知道吃饭,护工来喂饭时又是推扯躲避,又是打碗扔筷子。这时,张家明会亲自上前,面带微笑,好言相劝,并亲自为患者喂饭。每喂患者一口饭,张家明都要吹一吹,唯恐病人吞咽太快伤了喉咙。

“喂饭时饭和菜还要搭配起来。尽管病人没有味道要求,我们还是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尽心。”张家明一边给病人喂饭,一边给护工做着示范。张家明的老母亲已经90多岁了,但他很少有机会这样给自己的母亲喂过饭。他把时间和一颗爱心,全都用在了病人身上。

淡泊于己,浓情于人。张家明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能为千千万万的患者解除病痛,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一块块奖牌、一面面锦旗,诠释着他“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人生格言。

有一种传承 叫子承父业

张家明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儿子张吉宁。父亲药到病除的高超医术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每每有人得知他是张大夫的儿子时,都会对他投来友善而感激的目光。父亲对张吉宁的影响,成了他学医的动力,而且他学的也是精神卫生专业。学成之后,张吉宁也回到了家乡,成为了父亲的助手。如今,父子俩并战“沙场”已经20多年了。

善良,是这对父子的代名词。看病的患者中,时常遇到生活穷困、没钱看病的,但父子俩始终坚持病人至上、先看病要紧。在张家明诊室的墙壁上,挂着一摞厚厚的欠条,有的甚至欠了十几年,但他从不会主动去要账。

父子俩经常穿着湿漉漉的衣裳,那是给病人喂饭时被病人打湿的;两人常常两三个小时默默不语,那是他们在耐心地倾听患者讲述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并适时进行安慰和鼓励。由于不停地奔走于诊室和病房之间,因此他们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

一天傍晚,当张家明送走最后一名求诊的患者和家属,端起一直没顾得上喝的水时,才发现保温杯里的水已经凉了。刚喝了一口,他突然想起一名拍石头乡的村干部的求助。在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山头上,住着一名

80多岁的老太太和她60来岁的儿子,老太太的儿子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因为离公路远,村干部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法把老太太的儿子弄下山来就诊或评残。

“他下不来,我就上去。”张家明立即换了一杯热水,叫上医生、护士,开上车就奔向拍石头乡。当驱车50多公里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是满天的星辰了。向导给每人找了一根棍子探路。他们就着半个月亮的微弱亮光,走了好一会儿崎岖的小道,才来到了病人的家里。

这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看有生人到来,立即大发雷霆。别说喝口水,连坐都没有来得及坐一下,张家明和其他医护人员就被轰出了家门。看以此种情景,张家明没有退缩。他一个人进屋,尝试与患者沟通,并逐渐取得对方的信任。最终,顺利对患者完成了诊断。

回来的路上,向导因路途太远有些不好意思。张家明却说:“我们的腿累点倒没什么。老师想的是教出好学生,我们当医生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病人的平安。像今天这样的家庭,他们每天生活在麻木和痛苦中,我们却无能为力。如果不能给他们减轻点痛苦,我这颗心可是比两条腿还要沉重的。”

有一种关爱叫送医上门

“医者无界”是院长张家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因此,当他面对自己的病人时,年长者视为父母,年少者视作儿女。特别是对待精神病患者,用药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在心理上给予他们关爱、关心、抚慰、疏导。他把病人当亲人,病人则把他当“救星”。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家明马上召开党员和全体医护人员大会:我们虽然是民营医院,又是精神病专科,但医者无界,一旦国家需要,我们不仅必须到前线去,而且还得能胜任。

接着,医院马上开展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业务培训,学习什么是新冠肺炎、其早期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止疫情扩散、怎样延缓病情发展等知识,并要求每个医护人员学会熟练使用呼吸机及心电监护仪。每天早上6时,张家明就开始查房,并带领医护人员对医院进行消毒;张吉宁则带领医护人员对村里的街道消毒。一天两次查房、两次消毒,成为医院每天的日常。

大年初二,大范围的封村、封路开始了。路虽然封了,却没有封闭住张家明、张吉宁父子关爱病人的一颗心。针对精神病人不能间断用药的情况,他们采取手机联系、视频问诊、查阅档案、送药到卡点的办法,让患者都能及时拿到必要的药物。

在患者居家治疗期间,张家明、张吉宁父子每天往卡点送药近60次。患者能来到卡点的,父子俩都要亲自去接访,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情况。为防止接触性感染,送药人必须严格履行防护措施,既不能感染自己,更不能将病毒带进医院。

疫情严重期间,张家明和张吉宁父子共为3000余名患者送药上门。为了保护卡点值班人员的安全,张家明发挥自己的中医特长,每天熬制清热解毒汤,免费送到卡点去。值班人员感动地说:“张院长想得真周到啊!”

目前,辉县市丰城益民精神病医院的患者大多来自附近乡村和山西、山东等地。因医院设置在村里,交通不太便利,张吉宁决定在辉县市城区建一所二级精神病医院,目前已获得审批。为了让附近乡村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张吉宁还在辉县市丰城益民精神病医院的基础上又建起了养老院。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