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书武
冬去春回,迎春花开,艳阳再升,社会重启。
人们走过寒冬,重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企业复工复产,条条生产线上充满活力。2020年的这个春节,过得特别不一样。
疫情,来得猝不及防,社会被迫按下“暂停键”:企业停工,学生停学,百业停滞,人们生活乱了节奏。复工,复产,复业,复学……人们渴望正常生活,机器渴望再次轰鸣。
疫情防控,来不得丝毫马虎;复工复产,又迫在眉睫。如同一根平衡木,考验着担当者的平衡把握能力。
社会重启、恢复活力,从企业复工复产开始。机器的轰鸣声,流动的生产线,崭新的产品,有序的工人,这一切让生机开始勃发,让生活充满烟火,让人们嗅到社会复苏的气息,如同柳树发芽、迎春花开一样,一抹春色在眼前。经历了疫情和自然的双重“寒冬”,复工复产的企业浴火奋飞,凤凰涅槃。
企业复工复产 上下同欲者胜
企业复工复产的第一步,是人员的到位。在疫情期间,人员出村(小区)进入厂区,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
3月1日7时30分,家住卫辉市唐庄镇南司马村的范明明走出家门,到村口测量体温,开车到河南中誉鼎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上班。到公司门口,他再一次测量体温、消毒、登记,随后才可以进入工作区。
此时的厂区,已经有专门的防疫人员对所有工作区域进行消杀。4个小时后,范明明等工人在公司食堂门口间隔1米排队,取下口罩剪开销毁,登记后再领一个新口罩,然后间隔1米领餐,单人单桌,不能聚堆,不能说话,出门时再戴上口罩。
下午4时30分,车间对每名工人再测量一次体温,体温正常的名单汇总后报给公司门岗,作为第二天进厂的前提条件。防疫人员进行第二轮消杀。下午5时许,范明明等工人结束一天的工作离厂回家,工厂又趋于平静。
身体无发烧症状,人员消毒,厂区消毒,这是所有企业复工复产的必要操作,力争从源头上把控进入厂区人员的健康,避免形成“一人发烧,全厂停工”的局面出现。
人员能够返岗只是第一步,接踵而来的是原料从哪里购买,产品如何运出去?在疫情防控时刻,重点企业复工复产,上下游企业有没有同步开工,物流人员是否能找到,都是一个个未知数,都需要一个个去解决。
与许多企业一样,市金龙精密铜管制造有限公司(简称金龙公司)手握一大把订单而且还有一部分是国外订单,因疫情无法正常复工复产,甚至面临着违约的风险。经过多方准备,2月10日,该企业机器终于转动起来。
金龙公司倒是动了起来,可是50多个配套生产厂家分布在全国各地,都不能开工,怎么办?作为公司采购部主任,宋建伟急在心里,50多个厂家中有13家供应外包装用的木制品和纸制品,包装材料能否正常供应直接关系到公司产品的生产、销售进度。他甚至到配套企业里实地查看,发现均大门紧闭。最后在市、区工信局的帮助下,金龙公司拿到了跨省的运输证件,配套企业才得以复工。
生产肥料的心连心公司也遭遇了运输车辆和装卸工短缺的问题。可是农业生产不等人,肥料必须尽快运到田间地头。于是,公司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号召,支援装车。66岁的董事长刘兴旭,带头当起装卸工,扛起一袋50公斤的肥料装火车。榜样力量无穷。心连心公司每天3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临时装卸队,到铁路线支援装车,连续奋战8天,实现装车12306吨,保障了肥料发运。
上下同欲者胜!复工复产,企业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这是一股气势,也是一种不可战胜的信念。汇聚各方力量,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条件,迎难而上,是山,劈开它,是河,搭座桥,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机器轰鸣起来,让企业“满血复活”。
截至3月17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9.5%,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复工率97.2%,省、市重点项目224个,已开复工222个,复工率99.1%。50家外资企业全部复工,10家亿元以上重点进出口企业全部复工。
机器轰鸣,就是这个春天最好听的声音。
职能部门 同舟共济者兴
企业复工复产,工人咋进来,原材料咋购买,产品咋出去,运输证咋办理,车辆咋调集,防疫物资咋准备,资金咋保障,减免税费咋操作,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职能部门那里获得。
于是,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26条措施,专心做“服务员”:推行“网上办”,引导企业群众登录政务服务网办理业务;推行“掌上办”,指导企业群众下载安装“掌上工商”……
于是,市工信局推出“专、细、准、清、精”五步工作法,强化服务效能,以点拉线,以线织面,恢复产业生态,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于是,市税务局推出税费减免政策、办税缴费业务、延期申报、延期缴税和发票保障等相关措施,支持物资供应、防护救治,鼓励公益捐赠,服务科研攻关,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
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可申请办理延期缴纳税款……
于是,市商务局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原材料供应、用工短缺等实际困难,引导企业转变服务方式,推动大众餐饮和品牌餐饮开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外卖模式,清理制约餐饮等生活服务类企业复工复产的制度性障碍......
于是,市金融局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单列信贷计划、增加专项贷款、安排专职客户经理、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等措施,优化服务和业务办理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还款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主动采取无还本续贷、借新还旧、延期付息、降息等方式,帮助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职能部门与企业同喝一瓶水,才能感同身受,感受到企业的需求,才有“加速度”的
办事效率。
市新冉服饰有限公司决定在原来产品的基础上增加生产隔离衣,而隔离衣属于医疗产品,需要办理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相关证件。这套手续平日里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在疫情期间,从2月3日到5日,公司只用了3天时间就拿到了所有证件,又用了3天时间,第一件隔离衣正式下线。
不仅仅是隔离衣的手续。市中心医院东区医院项目急需办理供配电工程建设审批手续,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迅速启动“特事特办”程序,会同市发改、规划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系统录入工作,审批时长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小时。这项“生命工程”,赢在速度。
这并不是个例。
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服务大厅,水、电、气、暖、排水、电信等报装业务全部进
驻,全流程网上一窗受理系统受理,办件量全省第3位。
推行企业登记简易注销登记改革,企业登记审核“审核合一”,设立登记2个工作日内办结,变更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简易注销时间缩短50%,网上办“零见面”电子化模式办理业务占比85%以上。
为市场主体做好“娘家人”,当好“店小二”,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每一个职能部门都动了起来,特殊时刻改变服务方式,线上有约,线上办理,线上盖章,线上出证……线上能解决的问题线上解决,线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线下面对面解决。
他们深知,没有谁能在这场疫情中独善其身,只有同舟共济,克服疫情积极履职,尽职尽责,才能走出疫情的“寒冬”。
百业回暖 勠力同心者赢
企业复工复产是报春花,当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时候,我市各行各业也门第次开,开门迎客。百业回暖,生活向着正常化迈进。
最先感受到春暖的是餐饮业,从最初的只能外卖,到间隔堂食,再到家人可以在餐馆内同桌聚餐。
在郊委路中段西侧卡点内的王记馒头店,女老板王焕,和丈夫带着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馒头店已经停业一个多月,全家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之中。
西和园社区党委书记郝新军在接到上级开展复工复产工作的指示后,一方面带领工作人员到店里开展消杀工作,一方面帮助协调安排王焕夫妇在卡点外设立摊位。3月3日之后,王焕夫妇一天能卖出去400多个馒头,解决了自家的生计难题。
从大型商场到大型超市,从大型酒店到街头餐馆,从美发店到复印店,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百业逐渐回暖。
恢复常态的不仅仅是这些,一些大型工程工地也是机器轰鸣,车辆出入。郑济高铁卫辉段、107国道新乡境改建项目等工地也在加班加点,为早日通车作贡献。此外,京广高铁、郑济高铁、菏宝高速两侧正在加紧绿化,建成新乡的“千年秀林”生态景观,全面提升新乡形象。
让人振奋的消息持续不断。
3月5日11时许,声声汽笛响过,满载着货物的中欧班列(新乡号)驶出经开区现代公铁物流港,5天后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直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集散。
这是中欧班列(新乡号)2020年首车,45个满载集装箱共装载了760吨货物,有新乡的机械设备、焦作的轮胎、郑州的空调配件等,出口金额近2000万元人民币。
各县企业在复工复产中同样不甘落后。位于原阳的河南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获嘉的新乡锦源化工有限公司从领导到员工,从防疫物资到生产原料都是充足的,产能恢复到百分百。封丘县53个带贫企业率先复工,169个带贫车间几乎全部满负荷运转。
涉及千家万户的我市学生也逐渐传来了好消息:4月7日,高三学生复学;4月13日,九年级学生复学;4月20日,高一、高二、七八年
级学生复学;4月26日,小学生复学。
为了复学,教育系统筹措了相当数量的手持式红外额温仪、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液、护目镜、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医用口罩。
复工复产,百业回暖,是企业的必答题,更是全社会面对的一道“考题”。我们上下同欲,同舟共济,勠力同心,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也让企业冲出“寒冬”牢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