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经开区奋力确保“四零一全”目标的背后
2020年的春天,注定会成为中华民族史册上难以忘却的一页。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开区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按照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迄今为止取得了零疑似、零确诊、零输入、零死亡、全复工“四零一全”的积极成效,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胜利。
多措并举 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疫情发生后,经开区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指挥部,制订专项工作方案,组织纬七路街道以及辖区各行政村迅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实施“精准化”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夯实部门和行业责任,确保“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无死角,外无空白”,科学有序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开展“精细化”摸排,加强人员信息排查登记,对境外返回人员、武汉来区返区人员等重点人群,全面落实提前报备、健康申报、
医学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做到关口前移,措施前置。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工作简报等平台上,及时发布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动态,对模范人物和先进做法集中宣传报道,强化战胜疫情信心。截至目前,累计发布微信头条400余条,在中央、省、市等党报党刊以及各级网络媒体发表300余条,公开发布《致返乡人员的一封信》《致全区各级工会、协会组织的倡议书》《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防控工作致辖区广大商户的一封信》等受到热烈反响。加强“网格化”防控,在大数据推送人员信息的基础上,要求纬七路街道和各网格化单位持续摸排滞留境外及武汉人员,全面掌握信息,持续跟踪人员动态,确保人员可管可控,对计划来区返区者,按照管理流程实行闭环管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链条。确保疫情排查、重点人员管控等工作不留死角、盲区,不发生任何遗漏、失误。
全力以赴做好境外疫情防输入工作
经开区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连夜起草境外入区返区人员管控有关规范,就境外来区返区人员排查、统计、管控等各项工作进行再部署、再细化,加强人员信息排查登记,对境外返回人员、武汉来区返区人员等重点人群,全面落实提前报备、健康申报、医学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做到关口前移、措
施前置。此外,为做好境外人员安抚工作,积极劝导尽量留在原地。对于从事海员等工作流动性较大人员,要求务必联系到人,掌握人员动向,防止失联失控,如在入境口岸或其他地市进行隔离,应及时上报有关信息和近期动态,叮嘱其保留好隔离及检测证明,如有返区计划,严格落实提前报备制度,准备好
健康证明、检测报告等材料。同时,对返区人员排查工作实行日报制,排查信息每日上报,及时掌握来区返区及滞留境外人员身份信息、住址、联系电话、健康状况、到达目的地等个人信息并建立台账,切实织牢疫情防控网,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风雨同舟 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自省委、省政府“一级应急响应”提出后,经开区各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投身战疫一线,筑起疫情防控“安全坝”。经开区全体党员干部在假期第一天全部取消休假,深入一线,通力协作,落实“六个到位”,全力以赴抓好抓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纬七路街道全体党员干部不分昼夜,逐村逐户讲解疫情危害、张贴温馨提醒、送达疫情隔离告
知书;辖区各村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劝返点24小时值班值守,对来往人员及车辆全部进行体温测量、衣物消毒和信息登记;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挺身而出,放弃休假,走村入户、担当奉献,搞宣传、做排查、倡新风;区非公企业党委勠力同心齐战疫,河南上塑实业紧急驰援河南版“小汤山”医院建设;新乡立白捐赠20吨消毒液用于全区疫情防控;河
南省宏大非织造布紧急捐赠口罩、医用酒精等防控物资。河南臧营桥食品、富乐纺织、瑞德路业等一大批非公企业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履行企业社会担当,助力疫情防控。经开区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战斗第一线高高飘扬。
政企合力 复工复产马力全开
自2月下旬以来,伴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稳定,经开区也和全市一样,早谋划、早行动,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截止目前,全区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100%,达产率达到98%以上。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有序。
一是复工复产稳定有序。成立复工指导专班,积极协调企业用工到岗等问题,首创“466”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并在全市得到推广。由经开区投资集团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统一组织,平价向区内企业保障口罩130余万只,消毒液1万多公斤,确保全区企业不因缺乏防疫物资影响复工复产。先后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稳就业促就业等多项惠企暖企政策,并在房租补贴、企业复工、通勤车补贴、用工保障、市场供应、行政审批等8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全市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
业和亿元以上企业100%全复工。中欧班列(新乡号)于3月5日实现今年首发并在央视播出,在继续实现常态化运营的同时,极大提振了全市人民的信心。
二是指导服务及时有效。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给企业做好指导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落实融资13.7亿元,提前为企业兑现拨付奖励资金1560.21万元,指导区内19家企业争取省级研发财政补助专项资金612万元,为企业减负担、增信心。防疫期间,全力推进“网上办”、紧急业务“预约办”、涉疫企业“特事办”等服务,间接为企业解决资金1亿多元,有效保障了企业复工复产,确保了企业和群众疫情防控期间顺利办理业务。
三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瞄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投资方向,高质量谋划项目并取得积极成效,10个项目纳入国家库,占全市1/6。把牢疫情防控关、工程质量关、安全生产关,高水平推进项目。一季度全区计划开工项目45个,
除2个项目因为客观原因未开工外,其他全部开工。在一季度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评比活动中,荣获7区第2名的好成绩。
四是招商引资有条不紊。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创新招商方式,制订出台《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疫情防控期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全面推行“不见面招商”“云上招商”,与豫新企业服务中心、新加坡行业龙头企业盛裕控股、凯德集团、叶水福、思德福、毅鸣投资等开展视频网络招商活动;与吴中经开区、柯桥经开区等合作园区进行网络视频会议;举办“云上新乡经开区网络招商推介会”,举行项目集中“云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约40亿元。同时,通过线上推介、全媒体直播的方式向全球投资人推介新乡经开区;积极与重庆沙坪坝区物流办牵线搭桥,助力我市正式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从而开辟“一带一路”南向新通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化危为机奋力夺取双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是以改善营商环境增信心。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特别是在“软件”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和环节,压减审批时限和审批材料,变“串联”为“并联”,提高办事效率。通过“软环境”的打造,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不断增强企业抗疫情、谋发展、扩投资、增实效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以引导企业挖内需补外贸。持续全面落实上级稳外贸有关政策举措,精准帮扶,分类施策,帮助受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企业搜集信息,分析疫情影响下的市场新形势,引导企业抢抓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空间大、韧劲足、回旋余地大的特点,深挖国内市场客户潜力,增加国内订单,提高内贸销售比例,以内需补充外贸,实现“地外损失地内补”,切实把疫情影响损失降到最低。
三是以扩大项目投资助增长。在当前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因消费不振、出口受
阻而运转失灵,新的增长动能还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唯一有效的只有紧紧抓住投资增长拉动这个关键,助推经济增长、税收增加、稳定就业。要化危为机,抢抓当前国家复工助产的有利政策,加大力度协调推进在建项目和成熟新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更多地完成有效工作量。瞄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投资方向,着力高质量谋划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坚持高标准招引项目,创新招商模式,提高招商实效,加快招商项目签约落地,确保项目招引不掉线、不断档。
四是以优化服务提效能。建立健全“指挥部+专班+产业公司”和“重点企业链长制”等工作机制,使广大干部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到有困难的企业去,做好“店小二”、当好“服务官”,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风险等级,一企一策、一业一策、一问题一策,对症下药,精准帮扶,既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用工、用材、融资、生活配套等实际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又加快研究解决企业经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助推企业加快发展。
五是以政策落实激活力。不折不扣把中央、省、市、区各级已出台的惠企暖企政策落实到位,给企业注入“强心剂”。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在机关办公经费上宁可“苦自己”,再压缩一点、晚拨一点,也要加大复工复产相关企业财政扶持、金融扶持力度,全力帮助企业打通上下游供应链、激发活力,助力企业加足马力、快速发展。
六是以柔性执法暖企心。充分考虑当前形势,特别是企业面临的困难局面,努力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执法过程中准确把握法律法规界限,避免出现执法打击简单化,坚持宽严相济,多一些柔性,多一些理解,以教育指导、帮助、督促整改为主,对初次的、一般情节的、主动整改的企业,坚持不处罚、少处罚、缓处罚,以柔性执法的“诚心”抚慰企业的“伤心”,以守望相助的“真心”烘暖企业发展的“信心”“决心”。
七是以落实责任强担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需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认真履职尽责,压实责任,担当作为。发扬抗疫精神,把防控责任扛在肩上、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与广大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克时艰,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