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艳冰文\图
他们来了,为新乡教育事业带来了春的抚慰;他们来了,在疫情中助力打造平安校园;他们来了,那平凡人的赤诚之心也如英雄般伟岸。
疫情期间,市教育基金会心系教育,胸怀大爱,联合《平原晚报》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号召爱心
企业与爱心人士积极为学校复学捐赠抗疫物资。截至5月,倡议活动共接收捐赠款983405元、各类物资价值1248564.6元,总计2231969.6元。
这个仅有7个人的基金会,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为我市中小学募集了超过两百万元的资金和
物资,为我市教育系统以及边远地区、贫困山区等学校师生解决了一部分防疫物资短缺的困难,书写了一个个感人故事。
两个月的时间,市教育基金会这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集体,在理事长杨玉增的带领下,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践行初心使命。副
理事长邓立章、边世洲、胡晓东全面抓落实,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负责财务的连燕琦、杨军锋、王翠婷只争朝夕,谨守本职,真实记录每一笔账,杜绝出现任何差错。
200多万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记者走近这些幕后英雄,了解他们的战疫经历。
始终保持军人本色
杨玉增市军分区原司令员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以我的年龄,这可能是人生中的最后一场大仗。但比我年轻的人可能还会遇到其他形式的战役,有了这次经验,在其他战场上,相信他们更有勇气去承担责任,更有担当去解决困难。”杨玉增说。
回忆起疫情防控期间市教育基金会联合《平原晚报》发起的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捐赠防疫物资的倡议活动,杨玉增仍
然激情满怀,壮心不已。2009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杨玉增怀着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的愿望,选择了继续在教育战线发挥余热,担起了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的责任。
曾经坚毅果敢、雷厉风行、百折不挠的军人品质在杨玉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尽管和平年代自己没有上过真正的
战场,但疫情也是一场战争。即使脱下军装,依然会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在疫情防控战役中,依然将继续传承部队的优良传统,保持军人的本色,为了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倡议活动中,杨玉增凡事亲力亲为,积极谋划,决心要解决一部分学校和师生面临的复学后防护物资短缺的问题。春节期间,正值疫情十分严重,年过
七旬的他虽然身体有点不适,但是坚持每天通过电话、微信群等形式及时与大家进行沟通,集思广益,了解募捐进展情况,把控全局,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最终,他提出和《平原晚报》联合发出倡议书,让活动宣传面更广、更有公信力,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得到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
满腔赤诚为教育
邓立章市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五一节假日,邓立章匆忙赶回封丘县老家,翘首企盼他回来的93岁老母亲喜出望外。上次看望母亲还是大年三十,已经3个多月没有回家了,邓立章心里颇为愧疚。
以往每周,邓立章都会从市区赶往封丘县老家,陪伴不习惯城市生活的母亲。疫情发生以来,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基金会各项工作中的他,已经抽不出回家的时
间了。作为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倡议活动之初,他就早出晚归,全身心投入到为教育事业募捐的工作中。母亲盼儿心切,而他分身乏术,只能嘱托妹妹时不时回家看看。
一笔笔爱心善款,他要一再叮嘱财务不能出差错;一批批捐赠物资发放,67岁的他有时需要跟着装车卸车。邓立章笑着说,最害怕装卸消毒液,一桶几十斤,让本
就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又犯了。
邓立章算了一笔账,找装卸工每人每次至少一百多块钱,教育基金会人虽然少,但大家一块上,这笔钱就省出来了。甚至连接收捐赠的证书上的内容,都是邓立章自己用毛笔书写的。“因为我们的证书比较大,只有一家店能打印,一张证书打出来得几十块。”邓立章说,自己一合计,按100笔捐款算,打印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干脆就自己写,尽可能地节约办公经费。
从县级领导的位置上退休后,在教育基金会工作数年,邓立章把满腔赤诚放在了教育事业上,放在了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长上。虽然头发花白了,但他对待工作却是热情高涨。他说,看到热心企业家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看到偏远山区农村学校不再为防疫物资发愁,自己心里感到踏实多了。
大爱践行初心和誓言
胡晓东 市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
市教育基金会7名工作人员,5人都是退伍军人,他们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用大爱践行初心和命,副理事长胡晓东就是其中一个。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时候,得知延津县榆林乡缺乏防疫物资,胡晓东毅然捐出了2000元,助力该乡开展疫情防控。每一次国家有需要,他都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他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2008年汶川地震,胡晓东就拿出了2008元。
他深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此转业后,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很多,有工资优厚的,有领导岗位的,但他却选择了投身教育事业,来到了市教育基金会,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去做大做强新乡教育基金事业。
一笔笔物资捐赠过来,胡晓东需要安排入库。一次次物资发放出去,他又需要精打细算,规划最合理的发放路径和方式。民进河南省委捐赠了80吨消毒液,如何让所有的学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取到,并且尽快用于校园消杀,胡晓东再三进行设计,终于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全部发放完毕。
只有怀揣着英雄情结的人,才会有如此的使命感和血性,才会有满满的正能量。胡晓东说,市教育基金会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去做力所能及的努力。
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边世洲 市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
边世洲身材高大,做事风风火火,如果仔细观察,能发现他身上依然保持着军人气质。在进入市教育基金会工作前,他经历了多年部队生涯的锤炼,转业后进入市一中工作,担任副校长职务。
身份变了、工作变了,但始终不变的是那种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军人作风;始终不变的是那种心怀教育、心系学生的教师情怀。因此从市一中退休后,边世洲继续在市教育基金会发挥余热,把他多年来在学校的工作经验运用到基金会工作中。因为熟悉学校,了解学生需求,特别有利于各项工作开展。
疫情发生以来,边世洲明白,如果复工复学,学校和学生都需要大量防疫物资。
因此在募集物资和资金方面,他格外上心。虽然家里还有年过九旬的双亲,在特殊时期他也顾不上照顾,全身心投入到基金会的各项工作中。
为了节省办公经费,买菜都不会讨价还价的边世洲在租用运输物资车辆时磨破了嘴皮;向辉县市、封丘县、原阳县等地区比较偏远学校发放防疫物资时,他主动押车,生怕防疫物资出一点纰漏。
带着一颗关爱青少年儿童成长的赤诚之心,始终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边世洲把基金会当作了自己的第三个阵地,勤勉工作,默默奉献,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慈善脚步始终在路上
张谦 市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
心系教育事业,关注青少年成长,本是“圈外”人士的张谦如今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加入市教育基金会之后,他为了新乡教育事业发展,默默奉献,倾注自己的关注和心血。作为新乡开鸿地产董事长,市政协委员,张谦同样看重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市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2020年新冠疫
情暴发之后,作为企业家,张谦深知,必须在政府和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高新区5万元,新乡县5万元,卫滨区5万元……
他的慈善脚步一直在路上。今年4月,我市下达复学通知,饱含教育情怀的张谦再次向教育部门进行了爱心捐赠:消毒酒精1吨、防疫口罩1万余只、额温枪100把。特殊时期,采购这些抗疫物资费了很大功夫。多方筹措后,张谦将物资送到了市教育局院内。他说,孩子们的健康安全尤为重要,希望这些抗疫物资能够助力中小学生顺利复学。
2008年6月至今,张谦捐资助学达300余万元;2018年,他被授予“捐资助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人才,2015年8月,开鸿地产建成了高新区和田育才学校,并积极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发展特色教学。张谦把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全部倾注到了引导学校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