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区法院积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纪实
王伟 常丹阳文/图
阅读提示
作为维护辖区公平正义的牧野区法院,在服务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践行法制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方面,牧野区法院取得了突出成绩。
牧野乡、王村镇、东干道办事处、新辉路办事处,熟悉新乡的人一听地名就知道,这是从新乡市区最东端横跨到了最西端,而为辖区33万群众提供服务的牧野区法院,只有73名正式干警,其
中员额法官23名。他们奔走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凭借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弘扬国家法治,为民排忧解难。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足迹,已经遍布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做到了让基层老百姓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也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全面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现代化建设有关部署要求,牧野区法院在上级部门领导下,坚持群众需求导向,高效能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探索诉源治理、繁简分流、速裁快审、快捷立案等多种途径,扎实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为审判工作和人民群众提供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做好当事人通向司法公正的“第一道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高起点规划 强力构造多元化解新格局
近年来,基层群众反映,群众最痛恨的不是上面没有惠民举措,而是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造成“末梢堵塞”,这就是造成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举措,始终“停在纸上”的原因。
为改变这个现状,牧野区法院主动对接、协同和引入优质调解资源,努力做强人民调解、做实行业调解、做优司法调解“三大防线”,有效引导纠纷在诉前通过调解方式化解。推行“调解+速裁”的分调裁审新模式,探索建立诉讼辅导、法律援助等多条解纷路径,在诉前各个环节嵌入调解元素,变单打为混打,将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涉民生的批量案件成功化解在诉前,妥善解决在门外。主动把解纷触角前移,员额法官和网格调解员前往基层社区,就地化
解纠纷。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院长、庭长带头到学校举办讲座,各业务部门发放普法手册、录制普法短视频、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群众来院旁听庭审,从源头上减少纠纷,促进辖区社会和谐。
此外,牧野区法院还推动开展多方联调,全力打造人民群众维权“快车道”。如某商贸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一案,因公司倒闭,员工讨薪无门,在该院主导下,经多方联动听证化解,让农民工在春节前拿到了辛苦钱。为助力扶贫攻坚,牧野区法院联合区司法局,设立“法律援助服务台”,邀请公益律师,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确保当事人维权无障碍。并与河南师范大学搭建双基地建设平台,将法律援助与志愿者服务结合开展多元解纷工作。
高效能管理 全力打造分调裁审新枢纽
本来,“最后一公里”是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有些看似小问题,实则是造成“末梢堵塞”的大问题。人的身体一旦“末梢堵塞”,则身体有病,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末梢堵塞”,且不“通瘀”,则危及党的肌体和执政能力。如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牧野区法院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该院依托诉调对接中心,按照“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原则,运用“多元化解+速裁”方式,分流化解矛
盾纠纷。在立案环节,甄别分流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阐明多元化解在节省诉讼时间、节约诉讼费用、提高履约成效等方面的优势,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立案前委派调解、立案后委托调解、法官调解、速裁等方式,大量纠纷在诉讼前端得到有效解决。达成调解协议的,依法进行司法确认,不能达成协议的,依法导入诉讼程序进行审理。
2019年,该院在诉前阶段共受理案件1809件,其中调解成功634件,调解率达35%,多元化解与审判工作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逐步显现。
诉讼服务中心围绕多元化解、立案服务、分调裁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5个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大厅、河南诉讼服务网、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载体,以诉讼服务规范性文件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标准建设诉讼服务指导平台。在立案服务方面,大力推进移动微法院网上立案,做到凡是能网上立案的案件,应上尽上、及时审核。设立专人负责跨域立案,实现“就近能立、多点可立、少跑快立”。开通网上交退费功能,电子送达文书,使当事人诉讼活动“一站式”完成;在“分调裁审”方面,优化速裁快审程序和审判资源配置;在审判辅助方面,创新送达、鉴定等辅助事
项集约化办理模式;在涉诉信访方面,提升化解信访案件的能力和效率。
疫情发生以来,该院就充分运用信息化办案平台,有效整合“互联网+诉讼服务”,2月3日以来,网上成功立案742件;网上交费累计338笔,金额95.89万元;网上阅卷申请数累计80件;电子送达累计2231次,其中通过诉讼服务网电子送达2179次、中国审判公开网31次、微法院21次。成功开启“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诉讼服务新模式,让尽可能多的群众享受到司法改革带来的红利。
实地探访体验 牧野区法院不一般
随着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结合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形势和法院工作实际,牧野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有序恢复开放。
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下诉讼服务怎么做?到法院立案、开庭、申请执行等需要哪些注意事项?近日,笔者来到该院诉讼服务中心,切实感受该院两个“一站式”为人民群众带来的便捷服务。
细致安检
杜绝隐患
“您好,请出示您的健康证”“请到这里测量体温”“大家排队请保持间距,谢谢配合”。上午9点,安检中心门口的人流已经排起了“小长龙”。在法警的有序引导下,当事人、律师等诉讼参与人及来访群众必须佩戴口罩、提
供电话预约信息、出示健康证、测量体温、实名登记,经检查符合健康标准后方可进入。法警对来访群众逐一进行身份比对、安全检查,引导大家分批分流进入诉讼服务中心,有效减少人流的聚集。
高标准建设 大力建设诉讼服务指导中心信息平台
立案大厅
秩序井然
诉讼服务大厅内,一些来法院立案的当事人因对法院工作流程不清楚,一进门感到迷茫,导诉台工作人员耐心指导、引导当事人立案。
“您通过手机登录河南移动微法院或者河南诉讼服务网就可以查询案件进度了。”立案庭干警正在向前来立案的群众讲解网上平台操作方法。
各业务窗口前,工作人员均佩戴口罩,各司其职地给当事人办理业务,虽然与当事人保持着安全距离,但并不影响办事效率。“诉讼服务窗口是公共区域,注意防范,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工作人员说,特殊时期的特殊做
法,当事人也都能理解。
“原本我还有些担心,疫情期间线下立案会很麻烦,今天来发现法院考虑得很周到,措施也到位,没想到这么快就立好了!”一位拿着材料刚走出诉讼服务中心的当事人说道。
鉴于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窗口工作人员在办理线下业务的同时,也鼓励当事人优先通过线上渠道办理立案、提交材料等诉讼事项,降低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
多元立体
化解纠纷
“咱们这边有什么需求?大家坐在一起沟通一下,以和为贵。”10时许,在该院诉调对接多元化解中心内,调解员正在线下调解一起案件。
而此时,一起买卖合同纠纷的调解现场转移到了网络上。“屏对屏+口罩”的体验少了见面的面红耳赤,不见了电话里的一争长短。调解员告诉笔者,疫情期间,人民法院创造性开展工作,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采取线上调解方式,实现了跨地域在线司法服务,实实在在地方便了老百姓。
作为基层法院,牧野区法院是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
桥头堡,是弘扬依法治国的最前线。他们坚持高效快捷的服务理念,继续深化“分调裁审”改革。积极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和“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着力构建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为构建法治新乡、和谐新乡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将一直走在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道路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让法之所向,成为民之所盼,让公平正义的信仰永远萦绕于人民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