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宅基地+乡村旅游”、盘活利用村内废弃宅基地和闲置坑塘等举措,一个集民宿、餐饮、娱乐、采摘、农业科普于一体的大浪口风俗文化旅游度假村“闪亮登场”。
微风起涟漪,荷花舞清波。漫步古老青石板街道,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到农业休闲娱乐区感受农耕文化,来大浪口风俗文化旅游度假村休闲的人们感受到难得的惬意。
如今,大浪口风俗文化旅游度假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40多家外来商户入驻,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230余人,村民每年可收益80余万元。“按照长垣市乡村振兴‘星级示范村’的要求,2020年,大浪口村打算冲刺最高标准的三星示范村,这项评选包含57项标准,我们很有信心。”大浪口村党支部书记朱志行说。
“长垣模式”引发关注
长垣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都有哪些成效?经历了改革全过程的李俊这样解读:
改活了资源。沉睡多年的土地资源被盘活,乡村振兴有了启动资金,已成交的306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交总金额5.17亿元,178个村集体和群众获得可观收益。
改活了空间。腾退的土地规划建设村室、养老服务中心、“四点半”课堂;腾退复垦的耕地建成花园、游园、果园、菜园,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水冲式公厕等,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利用腾退的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建设村史馆、图书馆和文体广场,补上乡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短板。
改活了产业。通过激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帮助企业盘活资产47.7亿元,实现年产值130.2亿元,带动就业2.6万人。扶贫车间内,1206名贫困群众依靠入市收益和工资收入稳定脱贫。
改出了秩序。村民宅基地私有的观念发生改变,公有制意识得到加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提升,“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集体讨论、集体决策、集体监督”的参与机制形成,土地管理秩序愈发规范,社会治理成效大幅提升。
成果引发关注。长垣市“通过集体建设用地调整入市建设乡(镇)工业园区”等经验做法写入国务院总结报告,作为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起草组5个成员单位之一,长垣市的改革经验和实践做法被全面写入国家政策规定。
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碍得以破解,国有土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同权同价”的改革推动下,我们坚信,“长垣模式”必将在我市开花结果,助力全市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