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宗斌
项目建设一派你追我赶、如火如荼的热烈场面,昔日的古老乡村正渐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熠熠生辉。
伴随新《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一重大变革引发广泛关注。长垣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经验做法被写入了国务院总结报告和国家政策规定,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或将开辟土地改革新天地。
从“小心翼翼”到“渐入佳境”
改革的春风吹来。
2015年,全国确定33个县(市)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长垣市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试点县(市),陆续承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任务。
改革,无先例可循。怎么改?事关重大。“土地是祖辈世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制度改革将对社会变革和发展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长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俊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国有土地征收出让,会不会此消彼长,关系如何平衡?”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只要不触碰三条红线,任何改革举措都可以大胆尝试。”国家对试点改革的政策支持如一剂强心针,引领改革渐入“快车道”。
在一次次实践与完善中,数十个配套文件、一系列政策举措先后出台。
以城市规划区为界,明确划分国有土地征收出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区域范围,保障两种用地形式互不干扰。
聘请20家设计机构提供规划“菜单”,村民“点餐”商定村庄规划,集全县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多规合一的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展开,目前长垣市501个应编制村级规划的村庄编制已经完成。
通过“入市+住宅开发、入市+创业园区、入市+扶贫车间、入市+新兴产业、入市+公共设施项目”,使改革的收益“遍地开花”。“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率先在全省确立。
组建完成的601个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被赋予市场主体地位,负责对集体资源、资产、资金进行运营、管理和处置。
改革,正渐入佳境。
引得“活水”入渠来
“丁栾镇政府通过组织宅地腾退、拆旧复耕共产生600多亩土地,部分通过调整入市用于创业园。”李俊介绍,仅一期项目用地112亩,投资4.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21万平方米,吸纳80余家卫生材料民营企业入驻,安置就业2000人,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8亿元以上。
借入市“东风”,长垣市13个乡镇结合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打造小微企业孵化园,建成标准化厂房86万平方米,吸引221家企业投资入驻。“乡镇创业园的建设,有效解决了民营企业用地难、用地成本高的问题,同时规范了管理,促进了产业集聚,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李俊说。
24米高、存货近8万立方米的仓库内,从电脑发出指令到取出货物,90秒即可完成,完成这些步骤,只需要3个人。这是驼人集团的立体智能仓库。
“这个仓库所在位置是长垣市第一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至今,驼人新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喜仍为“拿下”该地块欣喜不已。“入市时企业急需扩大货物存储空间,从提出申请到拿到产权证还不足一个月,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陈文喜说,智能仓库的落成,使企业配送、存储效能提升了50%。
县城北端,处于两省、三市交界地带的一个小村庄正在崭露新姿。赵堤镇大浪口村,原由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960口人。曾经,村里房屋破旧,满目荒芜。如今,机遇从改革开始。(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