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4月13日 星期

土地上“种”出新希望

延津县丰庄镇李皮寨村农民在大棚内精心管理甜瓜
本报记者李青春摄

本报记者胡殿芳

一场突然而至的春雪,让延津县丰庄镇李皮寨村的支部书记黄玉玲紧张起来。4月11日天刚亮,她就赶到村里的甜瓜种植大棚,仔细查看,生怕瓜苗受损,“俺是第一年种甜瓜,如果成功了,会带动一大批农民参与进来共同致富,可千万不能出错”。

与她同样焦急的还有桑村金献富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王志杰和培昇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文朝,这两位都是回乡创业的典范,在他们带动下,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和年轻人回到故乡,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小甜瓜撬动种植结构调整大板块,小企业带动大产业,如今的丰庄镇,已迈开发展新步伐,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萌发新的希望。

脆甜“绿宝”甜煞村民

这两天,乍暖还寒,在大棚里忙碌的黄玉玲满头大汗,看着已经长到拳头大的甜瓜,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这可是又脆又甜的‘绿宝’甜瓜,再有20天就熟了。”黄玉玲笑着说,城里大超市最高时曾卖到10元一斤。

虽然是第一年种植“绿宝”甜瓜,但黄玉玲的乐观绝非空穴来风。3年前,村里的王志杰就带领合作社成员开始种植“绿宝”甜瓜,16个日光温室大棚中的8个种的都是甜瓜,第一年就回了本儿,刚满30岁的王志杰自然而然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说起自己的经历,王志杰有些不好意思:“过去,我在外地干汽车维修,收入不少,但总感觉不是长事儿。镇政府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农村的发展机会也挺多,只要瞅准方向就能挣钱。”于是,2017年,他回到家乡,联合几个农户创办了种植合作社,种植韭菜、甜玉米、高架西瓜、桃子等,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绿色、无公害”。

与“绿宝”甜瓜结缘源于镇政府组织的一次外出学习,如今,3年时间下来,王志杰的甜瓜已经成为各地大超市的“座上宾”,还不到采摘季节,订单就像雪花一样飞来,羡煞旁人,附近许多村民都来他这里学习种植技术。“我是来者不拒,毫无保留,就连瓜秧叶片刷酸奶的‘秘籍’都告诉人家了。我觉得,一个人再怎么努力都是小打小闹,只有种的人多了、成规模了,才能形成产业,最终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接下来,王志杰准备改善种植区域硬件设施,吸引更多城里人闲暇之余到现场采摘瓜果、挖野菜,享受田园风光。

“小作坊”变身“大工厂”

与王志杰同一年回乡创业的还有张文朝。那时,他39岁,在外地供职过多家企业,积累了不少经验,“我觉得时机成熟了,是时候回家创业了。”他笑着说。

回到绳屯村,他投资16万元购买了20台电动缝纫机,在自家开办了服装加工厂,专做校服、工装,生意还不错。去年,经过镇政府招商,加工厂搬到村口路边的扶贫车间,规模扩大了1倍,吸纳了13个贫困劳动力就业,“这几年,我没少得到镇政府的各种支持,我愿意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扶贫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文朝接到20万件防护服代工订单。那时,工人都没有放假,加班加点赶工。“过去,时间就是金钱。特殊时期,时间就是生命。企业效益重要,人的生命更重要,一定要按时交货”。

最让他高兴的是,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今年他准备扩大规模,投资建立新厂,到那时,企业可以吸纳80名贫困劳动力,年产值将从现在300万元增加到1000多万元,成为当地服装加工业名副其实的“老大”。

在丰庄镇,像培昇公司这样的企业还有许多,侯庄村鸿运能源有限公司、侯屯村丰盛日用品有限公司、丰庄村祥和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都是当地的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这些企业利用自己的市场和资源优势,不仅带领贫困群众增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下转第二版)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