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记者紫赟晓澄阳娜
为医院配送医疗物资、给隔离酒店里的客人递送食物、在公共场所自动测温和消杀……疫情期间,各领域对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迅速推进。这波需求是短暂的非常之需,还是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节点?消毒、配送、测温……机器人纷纷上岗
智能机器人有效替代人工作业,减少了疫情期间很多工作岗位的感染风险。
疫情期间,消毒机器人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武汉、上海等地的多家医院利用机器人开展消毒。这些消毒机器人能针对环境物表和空气进行自主移动式多点消毒,弥补传统固定式空气消毒机、紫外线消毒等方式的不足。消毒机器人还能针对患者、医护的高频活动区域重点消毒。
为患者送药、送餐。这些机器人可以自动开门、关门、搭乘电梯,医护人员将药品放入舱内后,机器人就会按照输入的病房号和床号将药品送到病人手中,最大程度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此外,还有一部分机器人担负了“宣传大使”的角色,24小时不间断在医院大厅、公共服务区域进行疫情防控宣传。
除了在敏感环境的应用,机器人也开始服务于更大范围的城市抗疫。在苏州市相城区,履带自走式风送喷雾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消毒,平均1小时可以消杀4万平方米以上。
针对范围广、人员多、工作量大、走访易致交叉感染等社区排查难题,科大讯飞研发了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1分钟可同时拨打900个电话,对居民进行排查、通知与回访。
一直以来,物流企业备受关注的“无人送货战略”,也在疫情期间提速实施。京东、美团等纷纷推出物流机器人。疫情防控加速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业内人士认为,疫情期间服务机器人能快速“上岗”,得益于行业原有技术积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加深了既有的应用场景。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机器人全球整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服务机器人迎来发展黄金期。
无论是配送机器人所需要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是电话机器人所依赖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都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
此前,多家物流公司已加码开展无人配送,但更多是在试商用阶段。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需求,极大推进了这一技术的商用进程。
除了与疫情直接相关的领域,智能机器人在一些关联领域的推进也令人瞩目。如儿童教育、陪护类机器人应用量都比往常有所增长。
疫情之后会否持续增长?
根据工信部2017年12月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我国计划实现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的批量生产及应用。
服务机器人在疫情中的表现获得了市场认可,人们对服务机器人的接受度与熟悉度进一步提升,市场需求量将不断上升。
此前,公众对餐厅机器人的印象还是“营销噱头”,疫情加速了餐饮企业对送餐机器人的关注和需求。据了解,海底捞、外婆家等餐饮企业都已开始启用餐厅机器人。不少企业表示,将在疫情之后加大服务机器人应用。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预计疫情过后将迎来整个产业的提速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
据新华社合肥3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