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萍通讯员郭慧霞文/图)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好义,隐瞒了母亲骨折的事实,将母亲委托给家人照看,自己毅然报名参加了河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作为新乡医疗队队长,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区7东病区隔离病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他的这种大爱情怀受到人们称赞。2月22日,被光明网专题报道;2月24日,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赴汉医疗队长的抗疫日记》,展示了他在疫情面前无畏冲锋的光辉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王好义作为河南省抗疫呼吸重症预备队员,每次出现呼吸类疾病的重大疫情,他都毫不犹豫冲在最前线。17年前的“非典”,王好义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2005年抗击“甲流”,他在感染病房坚持值班;2020年大年初一,他全天在发热病房值守,并连续值二线班。
2月1日,他获悉河南省要组建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马上就报了名,却隐瞒了年迈母亲骨折的实情,主要是怕组织上拒绝他参加医疗队。
2月1日晚上10时,他接到市卫健委通知:明日出发!妻子在心疼他的同时,有些不悦:“母亲骨折,你不管,心里过得去吗?你腰痛病在发作期,你到医疗队受得了吗?”虽然体谅妻子的良苦用心,但他主意已定,在做好老母亲和妻子的工作后,终于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来到武汉后,他带领新乡医疗队,随河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接替需要换防的北京援助湖北医疗队的任务,负责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区7东病区。他和同事刚一接手,病区在短短2天内就收治了近50名患者,几乎都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人。
作为呼吸专业的医生,他曾参与抗击“非典”,以及后来抗击“甲流”工作,从没感觉到害怕,当时穿上防护服还觉得挺帅气。但这次已经有那么多医护人员感染,甚至有人牺牲,他心里还是有很大压力的。身为一名资深大夫,他知道病房里有多危险,除飞沫传播外,在病毒浓度较高的封闭环境内,还会形成气溶胶传播,但他更懂得,此时的大夫就是一名战士,战疫打响,即使面对枪林弹雨,也必须勇往直前。
作为新乡医疗队队长,他带领全体队员,认真熟悉工作流程,严格穿戴防护服,全面接管病区病人。值班不分白天黑夜,吃不上饭,生物钟被打乱,穿上防护服很短时间内就会闷得喘不上气来,口罩和护目镜压得面部痛、鼻梁疼,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值班下来时衣服常常都湿透了……
在病区内,他要直接接触病人,询问病史、病情(如图);老年人听力差,他还要趴在病人耳边说话。他们作核酸检查时,需要病人去掉口罩,从口腔、鼻腔或让病人咳出痰液,取标本送检。这是一个及其危险的动作,和患者面对面,每操作一次,病毒就直接暴露在医护人员面前,让医护人员面临被感染的风险。
由于疫情的特殊性,所有的病人都没有陪护。他带领新乡医疗队,负责对接病人的所有需求,对于重症病人还要负责端水、吸痰和清理大小便。但他们从未退缩,从未嫌脏嫌累,除了医学治疗,还需要鼓励和安慰患者,从心理上对他们进行安抚。
2月11日,过52岁的生日那天,他值班时间是从凌晨3时到早上9时。凌晨1时许,他和同事就从宾馆出发了,因为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戴口罩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接班前他们都会预留出时间,提前赶到病房。
从早上7时开始,他除了治疗、做患者的心理疏导、照料重症患者的吃喝拉撒,还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为11名病人取了咽试子,然后送去检测。
功夫不负有心人。2月20日,王好义和同事终于迎来第一批病人出院,感觉过去的一切付出都值了。
王好义在武汉治病救人时,一门心思都在患者身上,每当回到驻地休息时,新乡的一幕幕场景就会在眼前浮现。
他忘不了,他离开市一院往武汉出发前,院党委书记张毓智紧紧拉着他的手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平安回来,你们一定要注意防护,安全第一!”
他忘不了,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翟成凯打电话询问他在武汉的工作情况,与他交流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经验。
他忘不了,2月11日是他的52岁生日。忙起来,他自己都忘了,可是市一院的同事还记得。2月10日晚上和2月11日白天,同事纷纷通过手机和微信表示祝福,让他心里热乎乎的。
他忘不了,张毓智带队去家中看望他老母亲,帮助他解决后顾之忧……
为了回报组织的厚爱,初心如磐的王好义还在武汉带领新乡医疗队,忠诚履行着组织上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