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国咏
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市涌现出了不少典型,那些“抗疫玫瑰”或不惧风险,逆行而上;或坚守岗位、严守防线,在最基层阻击疫情……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她们的声音吧。
市第二人民院发热门诊护士长孔祥菊这些天我一直在岗,那天,突然体力不支,“扑通”一声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我醒来后看到同事都在嘘寒问暖,便说:“我没事儿,坐一会儿就好了,你们赶紧去忙吧,不要耽误工作。”片刻后,我又拖着摔得生疼的腿,继续忙碌在岗位上。有人问为什么要一直坚守岗位,我说,2003年我被派往北京培训过,接诊了多例患者,在大家眼中我就是主心骨,只要我在岗,他们心里就踏实,所以我一定要每天站在这里稳定军心,更要保证我们科室的人“零感染”。发热门诊是医院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只要这里守住了,整个医院就能守住,你说这种情况我能走吗?
让我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我和丈夫都工作在第一线,13岁的儿子只能自己待在家里。有一天夜里12点钟,我回到家里,儿子还没有睡觉,见我回来赶紧捧出一碗面条:“妈,你饿了吧,赶紧吃吧!”那一刻,我泪流满面,真想抱抱儿子,可又不敢跟他太接近……
刘八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存芬
我父亲是2月3日零时15分因病去世的。
父亲年前身体就一直不好,3个弟弟一直照顾着父亲。
在防控卡点上,我3次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均是父亲病情加重的消息。因为疫情严重,责任、使命与担当,使我不能离开疫情防控一线,不能离开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们,不能离开在关健时期需要保驾护航的父老乡亲。
父亲去世后,我分别做了家人的思
想工作,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丧事办理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没有唁电、没有告别……
2月5日,是父亲辞世后的第三天,我安慰了家人,含着泪向着父亲的灵柩跪拜后,匆匆又来到了村防控卡点。
市疾控中心检验科主任马建敏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病毒,我有过忐忑、有过紧张,但从未畏惧过。10余年来,我们检测了数十万例的疑似流感病毒样本,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都是荧光PCR,所以在技术上完全没有任何担忧。平时为了保证流感监测任务顺利进行,实验室储备了充足的实验耗材,疫情来临之初,又购买了足量的检测试剂,所以有“弹药”在手,我心里是有底的。PCR检测任务原本是“一人专职、两人兼职”,为应对疫情,我们将理化、艾滋病检测的8名同志调整到应急队伍中。虽然他们以前没有做过PCR,但每个人都热情似火、积极学习,经过几轮培训和“传帮带”后,现在个个都是PCR检测的能手。
我带领着检验采样组全体检验人员春节期间没有休过一天假期,加班加点参与采样、检测。女儿经常打电话给我,我都挂断。我知道她是关心妈妈,是想了解妈妈的情况,提醒妈妈作好防护,但我们的工作实在太忙了,只得一次次挂断她的电话。春节前夕,我爱人感冒了,他是一位铁路工作者,也非常忙,但我没能给他做一顿饭,让他在家自己照顾自己。
由于疫情的特殊性,标本从各地医院送达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大部分都是晚上,我们检验组的工作人员穿着厚重防护服,戴着N95口罩经常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护目镜上有时也会有很多水雾。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给出准确的检测结果,以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快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