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乡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1月18日 星期

“渔二代”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韩国咏

迎着雪花,顺着胜利街一直往南走,记者的目的地是位于市南郊的卫滨区平原镇贾屯村。

贾屯村有近2000口人,贾姓占了大约90%,贾荣利就是这个村子的一员,当然,他还有一个身份——市卫滨区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该合作社就位于贾屯村村北路边,招牌也挺显眼。

记者一进大门,刚想打听一下贾荣利在不在时,没想到,眼前的中年男子微笑着伸出双手说自己就是。记者暗暗吃了一惊,因为提前和他通电话时,记者给他勾勒出的形象应该是瘦瘦的、挺精干的样子,而眼前的贾荣利中等个子,给人的感觉挺结实、挺憨厚。

“请来办公室聊吧。”贾荣利领着记者来到他的“多功能”办公室。说他的办公室“多功能”,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里不仅是贾荣利的劳模工作室,而且还是会议室,同时又是工会办公的地方,并且能接待客人。

我们的话题当然从他的合作社开始。“我不是‘富二代’,就是个‘渔二代’。”贾荣利的开场白很幽默。“托国家政策的福,1984年,要强的父亲弄了一个大约20亩的鱼塘,开始养鱼生涯。经过一番拼搏,几年后,我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受家庭影响,贾荣利也深深地喜欢上养鱼,以至于上课时常常偷偷地翻看自己订阅的《河南水产》杂志,要知道,那时候别的同学订阅的都是《故事会》一类的书籍。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1990年,刚刚上了一年多高中的贾荣利毅然决然地退了学,跟着父亲养鱼。

交谈中,记者突然发现,贾荣利特别喜欢提及“绿色”和“政策”等字眼,就连他印制的产品说明书都是绿色的。为何如此?原来,过去养鱼全靠人工,全靠掏憨力气,用贾荣利的话说,就是“过去靠下力,现在靠技术”。“那个时候没有颗粒饲料,大都靠割草来喂鱼,其实,这些草才是最绿色环保的饲料,养出来的鱼肉质也好。”贾荣利眺望远方,沉思了一下说,他这些年走的每一步都顺应政策,为了“绿色养鱼、养绿色鱼”,他这些年订阅了不少杂志,像《渔业致富指南》《中国水产》等,都是他必看的书籍。2005年,经过申报,贾荣利的渔业基地获得“全省第一家个体无公害水产基地”称号。2008年,他正式成立市卫滨区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贾荣利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扎实。

“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蕴含着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的深刻道理。”贾荣利娓娓道来。2018年,他投资160万元引进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项目,该项目具有鱼类粪便分离和池塘自净功能,可以提高4倍产量的同时,还全年不排污水,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年,合作社的鱼类产品供不应求。

从刚开始时的20亩鱼塘发展到如今的600亩养殖水域,贾荣利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他是一位致富能手,一个不愿落伍、与时俱进的新农民。记者问:“你的年收入能有多少?”贾荣利眨了眨眼笑着说:“也就几十万吧……”

采访结束时,外面的雪花仍然飘着。“下一步,我准备建一个荷叶水产品品牌文化展览馆,当然,这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临别时,贾荣利还不忘提及他的“宏伟计划”。

是啊,细细想来,贾荣利和他的合作社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而且走得这么稳,不正是得益于他的绿色发展理念吗?这就是属于他的“绿色致富经”。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