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1月17日 星期

探究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封丘县荆乡回族乡前荆乡回民小学 赵培朋

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因此,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相当重要。

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习惯。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质上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关键的环节。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

二、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缺失原因

据调查,造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少年儿童存在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

持久、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等心理特点。在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立体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各种思潮、黄赌毒和社会腐败等现象强力地影响着少年儿童,影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家庭因素

1.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整个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显示: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的的只占45.3%,偶尔交流的占47.3%,不交流的占7.4%。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小学生比偶尔交流及不交流的行为习惯较好。有的家长忙于交际应酬,不能尽到足够的教育义务,更没有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样,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和安全感。

2.家庭环境不和谐

家庭环境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往往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因此,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调查中发现,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的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之间比较冷淡、对立,缺乏谅解和信任,有的长期分居甚至离异,导致孩子对周围的生活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消极情绪增多,从而使行为习惯受到影响。

(三)学校因素1.校园因素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可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首先,一个学风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积极向上,在一个大家都努力学习

的环境里,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而奋发图强,所谓“近朱者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好的校园环境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是有利的。

2.教师因素

唐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给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

三、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丰富校园活动内容,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1.以全校大型活动为主导,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在升旗和唱国歌的过程中,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校日常的“值周检查四项评比”活动等,不但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集体的凝聚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2.以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的先进力量。这个组织的健康活动会带动校园的健康发展。以各项活动为契机,能够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举办关工委领导到校的讲座,加强了对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力度,使他们“勿忘国耻,爱国爱民”的情感更加强烈。

3.以班级小型活动为辅助,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学会生存、塑造人格、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参加活动,从活动准备到活动正式开展,不仅要看,要听、要想,要写、要说,而且还要做。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讲都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坚持常规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可行的制度是有力的保障。因此,学校应制定一系列养成训练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休息等各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以制度促养成训练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并狠抓落实,抓反复,反复抓,加强督查,以督察促制度的落实,以督察促学生形成自觉的行动。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儿童的行为习惯如何,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是两元人格的现予纠正,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

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不易,但是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将少年儿童培养成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学生。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