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计,教研为先。一年来,在市教育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通过不懈探索、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全市教研信息化平台研建、教研信息化队伍、教研信息化融合应用等工作齐头并进,初步构建了市、县(区)、校学科立体化研究体系,成立了市、县专项课题组织机构,建立了专项实验区(校)31个和学科专项研究共同体15个,立项专项子课题300项,初步完成了信息化“研、训、用”一体化融合创新应用模式构建,使全市教研工作快速实现了由单一封闭的传统教研,跃入了多样开放的新时代信息化网络教研。教研信息化融合创新持续不断地全面开展,不仅为教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为教研信息化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且还取得了阶段性的累累硕果。
阶段理论成果丰富。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4篇,举办专题讲座9场次,撰写研讨报告6篇,在编待发论文2篇,论著1部。专项课题研究涌现出优秀录像课例207节、优秀论文326篇。
阶段物化成果显著。一是购置办公电脑26台及激光投影仪、液晶大屏等多媒体信息化设施,改善了市教研信息化办公条件。二是多措并举研建教研信息化平台,先后建设完成市基础教育教研信息中心1个、市教研信息化网络互动教室2个、县(市)区教研信息中心12个;在建的中小学10个网络教研远程互动视频硬件设施,保证了市、县(区)网络教研远程互动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硬件需要。三是初步建成市基础教育教研视频互动平台、市基础教育智慧教研服务平台、市基础教育智慧听学平台3个平台和相应数字化教研教学资源,为教研信息化提供了必备网络软件环境与资源,为教研信息化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阶段实践成果喜人。强化教研信息化职能,创建教研信息中心。率先创立了市教研信息中心、14个县区校教研信息中心,拓展了教研职能,顺应了时代发展。创建成立3支教研信息化研究队伍,组织领导、研究应用、技术支撑队伍达1800余人。强化了信息化“研、训、用”一体化应用,加强了科研带动引领,初步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模式。确立了一个项目——《新乡市教研信息化融合创新项目》在市发改委成功立项;规划配套资金17300万元,覆盖153个乡镇中心学校,待资金配套到位后落实。借助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建立了市教研信息化共同体,与5方社会机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3项,有力促进了教研信息化融合创新快速发展。
教研信息化融合创新应用成为热点,全市点面结合出现了研究、建设、应用教研信息化的热潮,有力推动了全市教学信息化工作。工作中涌现出三个层面、多个亮点。
一是区域层面:凤泉区致力教研信息化品质教研,全面开展“三个课堂”、创客教育、STEAM教学等新型教学活动;建设凤泉区名师网络工作室,通过微课资源、名师课堂、学习空间、名师研修、活动掠影、名师风采录等多个板块,不仅展示了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且最大程度提高了教育的实效,为凤泉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创造了令人称赞的“凤泉模式”。
红旗区以全面保障助推教研信息化,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网络教研模式。
二是校域层面:市第四十二中学用创新点燃教育发展新引擎,初步确立了学校信息化教学“567”模式,定期与省内外学校进行信息化教科研线上和线下交流活动,形成信息化教学教研、范瑞晴创新工作室、创客教育为特色的亮丽名片。
市育才明德校区实施教研信息化引领教育创新科研带动策略,着力打造智慧课堂,从硬件和软件、教师队伍,多方面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
三是学科层面:初中数学、小学英语等不同学科利用微信建立了课题交流群,形成了15个学科的课题研究教研共同体,随时常态化进行交流培训。
小学语文坚持“互联网+教研”、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常态教研开展;在优课评选中,网络同步直播展示交流等都在教研教学中产生了积极作用,发挥了积极影响。
截至目前,成功举办的近30场由全市12个各县区分会场同步直播的远程教研活动,已使1万余名教师融入新时代信息化教研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大幅提升了教研效益和水平,产生了良好影响,得到了领导认可、基层欢迎和社会好评。新乡教育电视台分别4次对我市教研信息化活动进行报道,扩大了教研信息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教研信息化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袁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