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1月7日 星期

神秘团队二百人常年救命一条心
——记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付云和她的“战友”们
付云(左三)和科室医生共同查看患者病情。

□本报记者刘萍李振根通讯员张楠李炳文/图

市中心医院有一支神秘的团队。

说它神秘,是因为这支团队的近200位医护人员每天分成两班,24小时轮流工作在5个封闭的环境里。为避免交叉感染等情况的出现,患者的亲属和朋友都禁止入内。

白天和黑夜的轮换,挡不住这里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冲刺;节日和假日的诱惑,动摇不了他们对患者一往情深的守护。

这支神秘团队的工作环境是封闭式的,但是他们的使命却是公开的,那就是:救命!保命!

全力以赴使垂危的患者起死回生;全力以赴为做过大手术的患者护航,使其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

这个神秘团队有一个饱含责任和担当的名字: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为深入了解这支团队,记者专程采访了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该科带头人付云。

配置高端的病区

付云的办公室在市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五楼。

乘电梯到达五楼,偌大的厅堂,看到一大批人,或坐在沙发上,或三三两两站立在空地上,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焦躁不安地在来回踱步,更多的人不时地向大厅南侧的几扇大门张望。

那几扇大门的后面,就是该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区和五区。大厅里这一大批人的亲人,就在该科一区和五区接受生死攸关的呵护、治疗,甚至抢救。

通过电话联系,身着工作服的主任医师付云,将记者迎到了她的办公室。她的办公室设在病区的生活辅助区,面积也就10平方米左右,除了必备的办公用品,还放置了一张双层单人床,整个房间显得有些拥挤。

狭小的房间,掩不住身高1.72米的付云的大气包容。

付云谈吐清晰,专业敬业,大局观很强。提起该院重症医学科,她多次涉及“团队精神”这个话题。

据付云介绍,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与兄弟临床科室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患者没有一个是自己走进来的,都是用担架抬进来或是用急救床推进来的。

这里的患者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从本院兄弟科室和县(市)、区医院转来的生命垂危患者;二是本院急救车转运来的有生命危险的患者;三是在本院做过大手术、还没有脱离术后危险期的患者。

由于全天候接收上述三类患者,该院重症医学科的5个病区的工作主旋律就必然是救命!保命!

人命关天,配置高端;底蕴厚重,重任在肩。

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前身,是

该院1991年创建的ICU。重症医学科的病区,以层流空气洁净技术,对微生物污染进行控制,使病区的空间环境空气洁净,温度、湿度也适宜抢救患者的环境要求。

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拥有5个病区、重症床位140张。拥有医护人员近200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10人。所有重症专业医生均经过中华医学会5C培训,重症专业护士均经过省级专科护士轮训和中华护理学会的培训。

该院各重症专业病区配置了多台高精尖设备。MAQUETSeveo-i、Seveo-s等进口和国产呼吸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仪(PICCO)、纤维支气管镜、床旁超声机、床旁血滤机、无创颅内压检测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等高端医疗仪器,是他们救死扶伤的重器。

专业的医疗团队,运用高精尖设备,使重症医学科如虎添翼,为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专业、高效、便捷、强大的重症救治和脏器支持能力。

——这里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是一专多能,插管、吸痰、电除颤、介入治疗,技术娴熟,大大提高了急救患者生命的救治率。

——这里综合应用床旁超声机和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及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将一个个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里依托急诊科整合各亚专业重症救治力量,应用转运监护仪、转运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仪器设备建立的重症转运救治体系,为我市各地危重症患者的安全双向转诊提供了保障。

付云办公所在的区域是外科、神经重症病区。病区一尘不染,寂静无声,几十张病床旁都配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等仪器设备。病床上躺着的是通过脑卒中绿色通道进入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医护人员在病床之间穿梭忙碌。在一张病床前,付云指导医护人员快速在一位患者身上进行着插管等医疗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重症五区主任何文龙为患者进行溶栓及下一步的取栓。作为医院脑卒中绿色通道的重要环节,重症五区的溶栓、取栓挽救了许多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减少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付云告诉记者,重症医学科最注重的就是团队协作。2019年3月份,重症二区有一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紧急需要应用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抢救。得到消息后,付云迅速协调组织重症三区主任邢永生及重症一区主任郭卫东快速赶到,联合重症二区主任刘德智,三位主任同台密切合作,预充ECMO环路后,消毒、铺巾、置管,连接环路,体外膜氧合(ECMO)运转后,患者缺氧症状迅速缓解。在患者上机期间,付云每天组织重症各病区专家一起查房,讨论分析病情,精准治疗。几天后,患者成功脱

离了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这充分体现了重症抢救的团队协作。此后,市中心医院的重症专家又多次应用ECMO技术救治危重患者,创造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生命奇迹。

在ICU是两班倒工作制,白班是早8时上班,傍晚6时下班;夜班是傍晚6时上班,次日早上8时下班。但遇到需要抢救的患者,白班和夜班的医护人员相互协作,已经是一种常态。白班的医护人员加班到夜里,夜班的医护人员次日下午还在抢救患者的事情,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早已是司空见惯。

众志成城的团队

像市中心医院每一位学科带头人一样,付云虽然承担科室的医疗、护理、感控、教学、科研等工作,但还主动参与病区的一线临床业务工作。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为靠前指挥、作战,她把办公室设在一病区和五病区,每天都要参加两个重症病区的救死扶伤工作。这两个病区的主任外出开会、医生排班紧张时,她还顶岗值夜班。

每天早晨,重症医学科的每个病区都要与在门外等待的患者家属,就患者病情的变化、转归、下一步需要开展的检查、费用使用等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沟通。病区每天下午4时,还会安排家属探望患者时间,但需要隔离的患者,家人只能隔着窗户看望。

医生与患者家属互动,是增强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机会,也是对医护人员是否真正把患者放在心上的一次检验。付云非常重视这样的机会和检验。多年来,付云不仅教导每位医生认认真真做好这项工作,遇到病情特别复杂的患者,还要亲自带领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有效促进了医患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沟通定时开展,急救不分时段。

2019年11月中旬的一天,重症一区接到一个急救电话。电话是该院重症转运医护人员从救护车上打来的:一位中年男性,多发外伤、肺挫伤、腹部闭合性损伤,全身多处骨折,呈现失血性休克。

救命如救火,付云带领大家迅速做好了接诊准备。患者刚进入病区,医护人员就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使用升压药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期间气管插管、配血、输血、多学科会诊一气呵成。经术前准备后,患者快速进入手术室行手术。患者术后仍处在危险期,血压难以维持,因肠破裂及下肢开发性损伤出现了严重的感染,又先后进行3次手术,化验检查多次出现危急值。付云与医护人员一起努力,为患者输血近万毫升,最终使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抢救患者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时刻院领导坐镇指挥。2018年11月,一名14岁的女孩遭遇车祸,出现多处骨折、昏迷等症状。花儿一样的女孩命悬一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市中心医院更是挺身而出,立即成立了专门的抢救领导小组。院长王培山任组长,院长助理、骨科专家朱振军为副组长,重症医学科主任付云、一病区主任郭卫东等多位各专科专家为成员,开展对小女孩的救治工作。重症医学科保住小女孩的生命后,兄弟科室接力治疗,使小女孩最后康复出院。

付云告诉记者,如果把患者一个个重要的生命要素比作多米诺骨牌,骨牌全部倒下,患者的生命也就终止了。重症医学科的任务,就是拼尽全力阻止骨牌连锁反应式地倒下。而扶起已经倒下的骨牌,兄弟科室义不容辞。所以,每当重症医学科接到生命垂危患者,第

一反应就是火速上综合的抢救手段,让“骨牌”站定后,再回头详细了解病情,进一步跟进治疗。如果错过了抢救时机,一切都是空谈。

付云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重症医学科之所以能在市中心医院不断成长壮大,首先是因为医院对重症医学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给科室提供了最好的工作环境,配备了高精尖仪器设备,高度重视重症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加上兄弟科室每时每刻的通力合作,共同汇聚起市中心医院强大的重症救治力量。这也是一个高水平、现代化医院的重要体现。

德才兼备的专家

也许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有见过救人性命的场景,而付云带领的重症医学科团队,却长年累月奋战在救死扶伤的前线。他们的初心始终是炽热的,他们的脑海始终铭刻着神圣的使命。重症医学科感恩父老乡亲以亲人生命相托的最大信任,他们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挽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一声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呼叫,荡起了一次次感动的涟漪。这里的医护人员,为了救人性命,早已把身心融入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医护人员记得,有一年的除夕,付云的儿子从外地赶回家过年,在家里等了一天也没有见到母亲,打电话也没人接。他只好在寒夜穿过空旷的大街赶到医院。当他透过玻璃窗远远看着母亲和同事在抢救患者的身影后,眼睛逐渐模糊起来。

接受采访时,付云表示,躺在重症医学科病床上的患者都是弱势群体,全体医护人员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大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阻止患者生命的凋零;小处要细致入微,照顾好患者的吃喝拉撒睡。

在阻止患者生命凋零的大路上,付云已经铿锵走过了30多年。她从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经过淬炼,成为我市较早从事重症医学的专职医师,先后到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解放军304医院、郑州大学一附院进修学习。2010年,获得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合格证;2018年11月,获得美国重症医学高级课程培训项目(深圳)认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付云一路走来,凭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干劲儿,取得了显著的医学成就。她擅长心血管及危重症的诊断治疗及抢救,对各类休克、多发严重创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重症感染、ARDS、呼吸衰竭、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脏术后及其他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

付云的真才实学,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先后当选为新乡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等。

作为新乡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付云经常组织全市重症医学专业同道,搭建重症医学学术交流平台,为提高我市重症救治水平立下汗马功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付云多次被评为市中心医院先进工作者,多次被新乡市医学会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强将手下无弱兵。付云带领的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早已成为全市卫生系统抢救重症患者的排头兵。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