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1月7日 星期

夜访村民张栓喜


□本报记者李超

1月3日晚6时,天刚刚黑下去,村里路上的LED太阳能路灯开始值班。我突然听到屋外有人说话,想同村民聊天的我赶忙拿着手电筒跑出村委会大院,来到街道上,却不见人影。

顺着斜坡上行100多米,我终于又听到有人说话,顺声望去,看到半山腰有户人家亮着灯,说话的声音从那里隐隐传来,隐约还带着炒菜声。

我加快步伐,顺着村庄水泥路继续前行,但走了七八分钟,猛然发现道路两边的民宅不见了,不经意间,自己走出了村子。前后徘徊多次,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斜坡上看到几行车辙。

小心翼翼走上土坡,弯弯曲曲的道路前面,一道半人高的石头墙矗立,一扇柴门半掩。我在柴门外静等了几分钟,再次有说话声从小院里传出来,没错,我想找的人家就在这里。

我踏入小院,右手边是一间厨房,昏暗的灯光下,一个衣着朴素的大婶正在烧火做饭。我主动上前自我介绍,大婶知道我是外地来的,“吃了没有?来家吃饭吧,我正熬着面条汤呢。”大婶热情相邀。

“来屋里坐,当院太冷。”闻声而出的大叔看到我,连忙把我让到石头砌成的堂屋里。

屋里饭桌旁,一个年轻的姑娘拘谨地看着我,一位耄耋老人揣着手坐在一旁。

大叔名叫张栓喜,他和外孙女刚从城里回到家。姑娘叫小梅,是张栓喜大闺女的女儿,在济源市上学。那位耄耋老人是张栓喜的老母亲,今年94岁高龄。

“今年过年在哪过?年货开始置办了吗?”我问道。

“到了腊月二十三前后,俺仨人下山,去小儿子家过年,开春再回来。现在置办年货还早呢,不急。”张栓喜快人快语。

谈到今年的收成,张栓喜叹了口气,摇了摇头。由于天旱,在三四亩荒地上种的玉米收成很差,只有500来斤,与往年两三千斤的收成形成强烈反差。

已经71岁的张栓喜和老伴以及老母亲生活在张泗沟村,政府每月给老母亲发八九十元补助金。

几年前,闲不住的张栓喜自感身体还行,想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谁知,到了山西的一处工地,工头要查看身份证,一瞅张栓喜已经65岁了,连忙塞给他一二百元,算是路费,让老张赶紧走人。“年纪大了,过了60岁,人家都不敢用你,怕你身体有个啥毛病,担责任。”张栓喜讲到这里哈哈大笑。

“感觉日子过得咋样?”我问。

“一天比一天好。”张栓喜说。我能感到,张栓喜说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

“现在,闺女吃的白馍,我也吃了有20年,过去哪吃过白馍?”张栓喜指着小梅手中的馒头说。“几年前,村里人连喝水都成问题,遇到雨天接雨水

吃。到老了,干不动了,还能吃上干净的自来水,你说幸福不幸福?”

六七年前,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成胜为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开凿了一眼近500米深的机井,铺设管道,让全村通上自来水,一举改写了张泗沟村几百年来吃雨水的历史。

正与张栓喜聊天,婶子端来满满一碗鸡蛋面,请我吃。我连忙推辞,但张栓喜两口和小梅一起劝我吃。看着他们的热切眼神,我心里很感动,感到很温暖。我突然觉得,不吃了这碗热面条,这次采访就不到位,就没有贴近群众。

伴随吸食面条声,我和老张捧着饭碗边吃边聊。

临走的时候,我偷偷放下10元钱,算是我的饭费。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