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新华小学付王林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将社会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我逐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巧用情境,让学生了解规则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对规则有具体认识。
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规则。故事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重要方式,有针对性的故事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打动孩子。比如《豆豆历险记》这则故事,通过豆豆的亲身经历,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帮助孩子充分理解规则的意义,从而接受规则、遵守规则。
以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体验规则。比如开展“读书打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抵制诱惑,践行规则;开展“红旗争夺战”活动,引领学生遵守规则,为班级增光添彩。学生只有认识到规则不是束缚的绳索,而是引领他们进入美好世界的途径,才能增强并内化规则意识。
二、参与制定,让学生认同规则学生对规则有一定的认知之后可以组织其参与制定规则,从被动的执行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如针对下午课前的纪律维持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广
泛讨论,制定出鼓励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在规则形成的过程中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将规则变得具体易操作。
三、合理奖惩,让学生遵守规则规则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常抓不懈。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榜样,发挥其示范作用,激励学生遵守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榜样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规则意识养成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教师也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身作则,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教育离不开惩戒,虽然有些后果是潜在的,不一定马上见效,但是不遵守规则,必然存在危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适当采取惩罚手段,尽量减少这种危害。比如,对于多次玩水的学生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可让他在一定时间内负责看护水龙头。
思政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思政课与学习的链接、与生活的链接、与实际行动的链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而且为以后顺利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