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洪峰
一台高效运转的精密机器,离不了一颗颗精尖的零部件;一座屹立千年的雄伟建筑下,是一枚枚深埋地下的坚硬基石。部件、基石虽小,却传导着整机的动能、承载着千钧重量。诚如一项宏大的事业,亦是如此。
在新航集团103厂一车间,“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几个字格外耀眼。身材消瘦的孙韧兴驻足于新型机床前,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思考着。他喜爱机床,一走近机床,大脑旋而与数控程序、动力传输、机械配合完全合上了拍节,思维都融了进去。他忠爱航空工业事业,37年坚韧坚守、锲而不舍,把全部身心都倾注在了生产一线。“韧”的精神
孙韧兴是新航集团103厂高级技师,他还是航空工业系统特级技能专家、“孙韧兴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获得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同事们这样评价孙韧兴,他有一身好“武艺”,都是苦练出来的;他有一身的荣誉,都是拼搏来的。
1982年,只有初中文化的孙韧兴进入新航集团103厂,成为一名普工。进厂之初的他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在农村生活了16年,一下子进入这样一个大厂,他感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虽然内心有些紧张,但先进的机器设备吸引住了他,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吸引住了他,热情似火的工作团队吸引住了他,也就是在此刻,一丝“航空人”的自豪感在他心中萌动发芽了。
从这之后,孙韧兴一心扑在了学习技能上。他是个极不爱言谈的人,却也是一个钻劲十足的人。向师傅学习,一招一式地苦学苦练,向书本求教,每一个公式、数据、角度都不放过,从普工到技工,到熟练掌握车、铣、钳等技术,他下足了苦功。孙韧兴凭着熟练的技能和积累出来的理论知识,还顺利考入了航空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两年的进修让他如虎添翼。
孙韧兴虽然只是个普通技师,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由他生产出来的零部件件件都要达到最优标准。领导和同事们都说,孙韧兴的名字起得真好,“韧”字最能代表他,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他身上就是有一股勤学钻研、追求完美的韧劲,这就是“韧”的精神!
“韧”的战斗
1997年,孙韧兴刚过而立之年,已是一名成熟的“航空人”了。这一年,一台接一台的数控设备入厂,厂房要翻新、要新建,各种系统要调整、要升级。他意识到,一场新的科技浪潮已经推到了家门口,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迎潮而上,这攸关“航空强国”啊!
从机械自动化到数字化,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对于每一个一线技工、技术人员都是个不小的挑战,以自己的“底子”能行吗?自己又该从何处入手呢?那一段时间,孙韧兴常思考这个问题。就在这种思考中,他身上的韧劲在急剧发酵,撞击着他的脉搏。
为了补足“底子”,孙韧兴一下子扎进了“数字革命”的书海里。他自费购买书籍、购买电脑,学习占用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他要抢时间,早学快学。他认为,面对新的科技浪潮、数字革命,整个航空工业系统都在战斗,对于他个人,必须尽快进入战斗状态。
凭着厚厚的书籍、成本成本的笔记,终于打开了新知识的大门。从如何看懂程序,到自己编制程序,孙韧兴厚积薄发,不仅掌握了广数、西门子、FANUC等数控系统的数控程序、宏程序编制与传输,而且拓展了车间的车削中心与数控车床的加工范围,能够娴熟地对各种复杂零件的生产进行程序编制,实现了先进设备、先进工艺与精细操作的完美结合。
孙韧兴爱上了新型机床,站在机床前,一琢磨就是几个小时。新设备、新技术、新的运行体系高效衔接融合,需要一个很艰难的磨合过程,还有一个接一个的难点有待突破,孙韧兴就把每一次突破当成了一次战斗。
在孙韧兴的刻苦攻关下,由他自制的夹具、编制的数控程序涵盖了几十种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对某重点型号主供油泵叶轮的加工中,孙韧兴苦心钻研,反复调试,设计制造出了高效离心泵三维叶轮加工中心夹具,实现了技术升级,仅在研制阶段就为工厂节省成本50多万元,产品批量生产后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得了厂技术攻关一等奖。
“韧”的传承
与刚进厂之初一样,孙韧兴还是不太爱说话。但当青工们向他请教技术时,话就多了起来。他说话声音不大,很愿意把琢磨出来的技术细节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他常对青工们说:“没有厂里这么好的成长环境,我怎么会有进步。技术的传承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只要你们愿意学,我就会把所有掌握的技术都传授给你们。”
2014年5月,新航集团103厂成立了“孙韧兴创新工作室”,孙韧兴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技术攻关和对青工的传帮带上,他定期组织车间的优秀班组长、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研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发挥出团队特有的能量。
滑油阀的技术攻关就是“孙韧兴创新工作室”团结协作的典型成果。该阀的组件精度要求非常高,并且材料非常硬,加工起来十分困难。当时别的厂家都不愿意接这个任务,觉得难度太大,无法完成。“孙韧兴创新工作室”临危受命,整个团队忙了起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组件的形位公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1/10,必须保证一次装夹加工成功,稍有不慎,零件就要报废。孙韧兴团队成员潜心静气,反复思考、反复论证方案。他们结合加工材料的特性和形状对现有的刀具进行打磨,磨出最合适的刀具,自制最合适的专用夹具,以减少定位误差,加之磨工、钳工的精湛配合,加工出来的零件完全符合工艺要求,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圆满完成了任务。
“孙韧兴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为车间解决了许多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完成创新成果37项、成果转化33项,创造经济效益近900万元,同时还培养了15名高级技术人才。“孙韧兴创新工作室”已成为103厂最具创新活力的工作团队,今年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
今天的孙韧兴,依然把很多时间留给了车间、留给了机床。他喜欢这里,在这里他能感受到数字革命掀起的巨浪。他常提醒自己,在汹涌的浪潮中,作为一名“航空人”,必须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