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

大医精诚铸医魂
——记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黄兴华

本报记者陈荣霞

在市中心医院,提到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靠医术博得众人称赞,靠医德赢得大家尊重。在我市医学界,说到她,诸多同行都竖起大拇指。她用自己深厚的专业学识引导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医生护士,她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她就是全市“医师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市中心医院原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心血管内科专家黄兴华。

黄兴华出生于江南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立志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1955年,黄兴华如愿考入浙江医学院。毕业后,为响应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她离开条件优越的家庭和美景如画的家乡,奔赴新乡,在当时的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现在的市中心医院)做了一名内科住院医生,这一干就是60多年。

60多年风雨历程,60多载硕果累累。在我市2013年卫生工作大会上,对黄兴华等5名“医师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和10名“十大名医”进行了表彰。有关领导这样评价黄兴华:“老专家黄兴华主动放弃优越的大城市来到市中心医院,兢兢业业地行医,默默无闻地奉献,一干就是60多年。她的医术令人敬佩,她的医德有目共睹,她是我市医疗界的杰出代表,是受人们尊敬的名医大家。”

“对待每一位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是黄兴华60多年坚持不变的信条。她经常说,医生对待病人应该有博大的仁爱之心,要认真、专心、细心、耐心地为每名病人做出正确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医生临诊态度应该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患者把无限的信任交给你,你就该对他无限地负责任。一个好医生要始终不懈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医德,追求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坚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永葆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20世纪60年代,27岁的黄兴华下乡到延津县一家乡医院。有人说,上海来的小姐能吃得了这份苦吗?肯定待不了几天就走了。那时,一个医生负责一个病房,每个病房有20多名病人,医生要身兼护士、消毒人员、勤杂工等多职,自己开药、打针、输液、消毒、整理病房等。有时候,来了重病人,医生一连几天都不能合眼。一天,医院里来了一名患肺炎的孩子,病情特别严重,孩子一直呼吸急促,其他医生都束手无策。黄兴华用自己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做一个好医生的坚定信念,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步抢救工作。白天,她视孩子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抢救计划,夜里,她在煤油灯下观察孩子病情的细微变化,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孩子父母对她感激涕零地说:“您救了俺孩子一条命,俺不知道该咋感谢您了!”孩子抢救过来了,由于劳累过度,黄兴华自己发起高烧。

1993年,一名患者突发背痛,到医院检查会诊后,初步定为坐骨神经痛。黄兴华参与会诊时,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她认为患者不像是坐骨神经痛,而像是一种很少见的主动脉夹层破裂。因为这个病太少见,在我市没出现过这样的病例,黄兴华把书本搬出来,细心研究后,她又请省内专家检查确诊无误。

面对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80多岁的黄兴华不甘落后,她不仅积极掌握和了解心血管治疗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而且对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知识也多有了解。她说,当今医学正向“疾病、心理、社会”的模式发展,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人文科学,甚至是一门独特艺术。

一次,医院里来了一位女患者,腹痛得很厉害,多方检查无果,最后,请来黄兴华会诊,她仔细询问病人情况,对患者进行了检查,查看检查结果后,黄兴华说,患者很可能是宫外孕。结果,患者到妇科一查,果然如此。患者说,黄院长真“神了”,啥病都会看。是的,黄兴华就是这样一位知识渊博、涉猎广泛的全科医生,用黄兴华自己的话说:“要说我在医疗技术上有一些成就,得益于在医院大内科的工作经历。那时,医院分工不细,所有的内科病患者我都看过。”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在黄兴华的字典里,学习是每日的必修课,年轻时如此,中年时如此,退休后依然如此。在她不坐诊、不查房的时候,唯一的爱好就是学习、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术记在笔记本上,现在,她记的学习笔记已经有200多本,约200多万字。

这就是黄兴华,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专家,她用质朴的行医路,书写了一名医者应有的本色。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