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

与祖国一起成长 和人民共同幸福

⑧⑧⑧

致敬新乡市中心医院建院七十周年

今天和昨天一样,新乡市中心医院的门诊大厅人群依然熙熙攘攘,今天对于市中心医院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迎来了自己的70华诞。

对于新乡的市民,这可能是一个几乎谁也绕不开的地方,我们、我们挚爱亲朋的健康和生命都正在或曾经在这里演绎着、变化着。这是我们拉开生命序曲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关闭生命帷幕的地方。所以快乐和恐惧在每一个角落游荡,惊喜和悲伤会突兀的出现在每一个地方。

你会发现白衣天使的脚步都很匆忙,许多时候他们甚至在奔跑,他们的方向只有一个,让健康常驻,让生命延长。

这是我们生命托嘱的圣洁之地。

打开历史:1949年10月下旬,共和国成立的礼炮余音在耳,“平原省直诊疗部”在新乡石榴园街成立;1950年夏,“平原诊疗部”更名为“平原省人民医院”;1953年3月,平原省撤销,“平原省人民医院”更名为“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967年,“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更名为“新乡地区人民医院”;1986年6月,新乡地区与新乡市合并,同年9月27日,“新乡地区人民医院”更名为”新乡市中心医院”。

打开历史:1950年,位于市中心医院现位置的“平原省人民医院”建筑面积1492平方米,2018年年底,市中心医院建筑面积18.86万平方米。1951年,平原省人民医院设立综合病房,床位50张,2018年年底,市中心医院开放床位2677张;当年门诊量138.75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8512人次,手术例数29436人次。

打开历史:1965年2月19日,新乡化纤厂工人艾润生为抢救两名工友而二硫化炭中毒在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抢救。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家纺织部、卫生部邀北京、上海专家协同抢救,并动用总理专机运送人员、药品,一个多月中,艾润生曾52次停止呼吸,每次都在和死神的搏斗中闯了过来,终于保住了艾润生的生命;1974年,市中心医院派出医生张金榜赴非洲几内亚参加援外医疗队,至今市中心医院共有200多名医生参加过援外、援疆、援西藏医疗队;1983年,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医师王佩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出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8年,市中心医院开办专家挂牌门诊,专家有:蔡琦、张庆福、王和甫、孟昭苓、王一川、赵维新、赵毓兰、叶永葆、林德荣、张吾顺等在豫北地区首屈一指的专家;1995年,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黄兴华赴京出席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8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范启运受邀赴美国芝加哥参加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高的北美放射年会。

■上篇

病人的首选:优秀的医技、医德

尽管市中心医院院内的所有空地挖尽潜力,停车依然是让病人和家属最头疼的问题,两年前新门诊大楼的地下停车场200个车位开始使用,当天车位饱和,市中心医院周边的大小空地、社区的停车位都明里暗里做起了停车场,但停车始终是医院和交警束手无策的事情。马路、慢车道、人行道被各种车辆占据,这里一直是新乡市道路最拥堵的地方。

新乡的医疗资源比起省内其他地市要宽裕许多,除了市级医院,还有新乡医学院所有的附属医院,有部队医院,有企业医院等。但市中心医院几十年持续门庭若市、一床难求,常常让人喟叹。医院想了许多的办法来缓解,比如呼吸内科1个变成了3个,神经内科变成了3个,心内科变成了5个,肿瘤科变成了由普瘤、肿瘤、妇瘤、头颈乳腺、放疗、肿瘤内科等13个病区组成的肿瘤医院。病床一直在增加,但床位紧张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永远都在加床,一些和气候有关的科室已经没有了淡旺季。

答案几十年都在群众中流传,新乡周边的县乡百姓有了大病,大多都往市中心医院送,病好了就说还是市中心医院有水平,病人亡故了就说市中心医院都治不好看来是寿数尽了。

几乎每个医生都有粉丝一样的病号,他们不管在国内、国外旅游或者看孩子只要不舒服都会给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打电话,或者干脆回市中心医院看病。

再一次打开历史你会发现,市中心医院的医疗水平几十年来始终站在新乡市的最前沿,在一些领域具有省内先进水平。1955年新乡地区第一例胸腔手术;1958年新乡地区第一例喉癌切除术;1963年新乡地区第一例神经外科手术;1984年新乡地区第一例二尖瓣分离术;1989年新乡市第一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室缺修补术;1990年新乡市第一例二尖瓣狭窄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2002年新乡市第一例肾脏

移植术成功;2003年4月28日一产妇分娩的5胞胎全部成活;2006年新乡市第一例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术成功等。1997年2月27日,市中心医院被授予”三级甲等医院”,步入了全国最高等级医院之一;2014年市中心医院成为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5年,国家863计划临床研究实验室落户市中心医院;同年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在我市第一个通过国家认证;2018年,市中心医院被国家卫健委授予高级卒中中心。

经过70年的发展,市中心医院的医疗队伍不断强壮:现有在职职工3400余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医护人员415人;获博士、硕士学位的554人;硕士生导师27人;新乡市优秀专家8人;新乡市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新乡市十大名医5人;新乡市医师终身奖2人;医院在省市医学会、医生协会、抗癌协会、护理学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主任委员20人,副主任委员55人。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技术过硬的医疗人才为骨干,市中心医院的医疗救治水平才能在豫北地区独占鳌头。

闪光的历史和荣誉是市中心医院几代医生铸就的,医学是最讲传承的行业,老一辈心力体力的奉献和敬业精神一代代接力下来,造就了今天市中心医院强大的技术队伍。特别是近年来,市中心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打造优势学科群,已形成了肿瘤学科、心血管学科、神经学科、儿科学科、骨科学科、妇产学科、普通外科学科、泌尿外科学科、呼吸学科、重症学科等一大批优势学科群,这些优势学科群体组成了市中心医院强大的技术军团。更可喜的是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脱颖而出,成为了各学科的骨干力量。在他们的引领之下,市中心医院不仅完成了正常的医疗工作,而且在医学的领域中,学习探索,攻坚拔寨,始终瞄准医学的新技术新方向。

技术仅仅是好医生的条件之一,在今天医患关系相对紧张、信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以生命至上的精神才是衡量一个优秀医生的标准。市中心医院始终要求医护人员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为了生命,鼓励和表彰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敢有所为、勇于施救。

急诊科永远在上演着永不放弃的故事:记不清楚是哪一个日子了,一个年轻的患者被救护车拉进了急诊室,生命危急。“心脏按压,200焦耳除颤一次……”医生急切地呼喊。除颤1次,除颤2次,除颤3次,按压再按压,年轻的生命仍然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继续除颤、按压,连续除颤了17次,记不清多少轮回的按压,生命的奇迹终于出现了,所有的救护者都已汗湿衣背,瘫倒在地上。

2018年11月6日6时50分,在市平原路石牌坊附近发生了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一个女学生伤势严重,牵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区主任郭卫东现在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孩子送到lCU时,面部肿胀,耳鼻腔、头部都有出血,鲜血渗透了纱布,双下肢有骨折畸形,呼吸无反应,重度昏迷,瞳孔散大,生命体征非常微弱。市中心医院立刻成立了由神经外科、创伤外科、耳鼻喉科、眼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抢救领导小组,院长王培山下令:“全力以赴,为了孩子争取到最后一刻。”一场与死神的拉锯战打响了,lCU护士用最快的速度接好监护仪,当班医生熊申明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中心静脉穿刺进行补血补液,神经外科会诊,普外会诊,查床旁心电图、彩超……与死神较量、和生命赛跑。孩子的病情反反复复,医生和护士24小时监护。在全院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11月14日,女孩儿终于脱掉了呼吸机,拔出了气管插管。女孩儿可以发出“啊”的声音,但意识始终没有恢复,护士每天和她

说话,放她最喜欢的歌曲,女孩儿会偶尔忽闪眼睛,嘴角微微上扬。孩子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后,进到康复医学科。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康复医学科主任马晓红为孩子制订了一套康复治疗计划,评估孩子的意识、营养状态及肢体功能。有了完善的治疗方案、精细的护理措施,女孩渐渐睁开了眼睛。2018年12月4日,孩子神志好转了;2018年12月10日,孩子神志清醒,语言功能逐渐恢复;2018年12月16日,孩子言语正常,记忆、计算能力增强,能自己行走……全市人民关注的车祸女孩儿,“破茧”重生。

2019年6月28日,小雨淅淅沥沥,市中心医院职工胡伟刚走出门诊楼北门,就看到外科楼前围了一群人,护理专业出身的她立刻觉察到发生了事情,果然,一名中年男性脸色发青躺在地上。她赶忙蹲下来呼喊,没有反应。“快给急诊科打电话”,她一边喊一边跪下来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小雨还在下着,围观的人说:“给医生撑撑伞吧!”胡伟一边抢救一边说:“给患者撑吧,谢谢大家。”急诊科的李树利、黄晨露和担架队赶到了,李树利接替胡伟继续为患者进行心脏按压,患者在众人的帮助下转移到车上,黄晨露跳到车上接替李树利继续为患者按压。从发现患者到转入急诊科,时间不超过两分钟。电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急诊科抢救室的郝向峰、李宁等继续为患者争取生命的希望。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被送进心导管室,心内二科主任王岩和心内四科主任刘志强立即为患者治疗。由于患者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CCU主任邢永生为首的治疗团队为他制订了详尽的抢救方案,陪伴患者闯过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昏迷、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一系列难关。6月30日,气管插管拔除,7月2日,患者转入心血管四科普通病房。患者出院的那一天,家属特意制做了4面锦旗感谢医院的救命恩人。

在重症医学科lCU病房,没有病人家属的陪伴,抢救全是医护人员的下意识行为。一次一个病人突然心脏骤停,护士岳明瑞来不及通知其他人,马上为病人做心脏按压,很快病房里形成了一个抢救队伍。按压一直在医护人员中轮流持续着,汗水浸透了衣服,汗珠顺着脸颊流淌,没有一个人说放弃,整整按压了一个多小时,病人的心律回来了,血压也有了。

2017年2月20日4时20分,麻醉手术部的护士孟灏用手机拍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个身穿绿色手术服的医护人员和衣躺在地板上睡着了,也许太疲惫了,他脚上手术室的拖鞋都没来及脱下。照片的主人公是麻醉手术部护士耿帅。当天进行的是一台心血管手术,由于病人的心肺功能很差,手术难度很大,负责这台手术的麻醉师、手术医生、护士已经连续工作了将近24个小时。“手术室餐厅放着的盒饭早已凉透了,饭是前一天晚上送来的,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也没有人来吃。”手术室护士长孟令平说。只要一上手术台,所有的医生、护士、麻醉师就变成了“机器人”,不吃不睡,也不敢喝水。这样的工作场景在手术室司空见惯。

医护人员的脚步永远匆匆忙忙,提前到岗是他们的惯例。39路公交车许多司乘人员都熟悉呼吸内一科主任彭燕。39路公交车始发车时间夏天5:40、冬天6:20,末班车夏天晚9:40、冬天晚8:40,许多时候早班车都是彭燕的专车,末车班彭燕都是急匆匆赶到,她说,每赶上一次末班车都很高兴。2016年7月9日,我市遭遇特大暴雨,道路积水严重,公交车停了,出租车停了。

为了病人,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早早走出家门,趟着积水准时上班。那天早上,医院各科室史无前例的满员,该来的都来了,该走的走不了了。

妇瘤二科主任王倩青即便是在每天平均四五台手术的情况下,不管身体再累,仍会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为此,她曾经创造了连续手术36个小时的超长记录,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

名气大医术高的医生往往平易近人。神经内一科原主任赵建民从事神经内科30多年,救人无数,声名远播,送他的锦旗他从来不让挂在墙上。一次,他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救了过来,家属敲锣打鼓放鞭炮表示感谢,还要把两面锦旗挂在医生办公室,赵建民诚信谢绝了。但他却把自己的手机号贴在病房里,让病人家属有急事了可以随时找他。

□史国新

■下篇

病人的需要:服务、慰藉、宽容

市中心医院的护士几乎都知道西方医学开拓者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几乎所有治愈的病都不仅仅是技术一家之功,服务、慰藉和宽容是让病人走向健康的重要途径。

服务无处不在,而用心和周到的服务只有亲人般的细心才有。东区麻醉手术部有一次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患者怀孕16周要于次日做宫颈环扎术,但大家发现患者夫妇都是聋哑人,沟通十分困难,手术麻醉中需要与病人配合和交流,没有语言怎么办?护士长薛然荣召集大家献计献策,有人说把他们的家属请来,有人说可以把问的内容写出来,但最后都否定了,患者是来新乡的打工者,本地没有亲人,文化程度太低,根本不认识手术的专业用语。最后还是薛护士长想出了办法,把我们要说的和患者可能要表达的情绪制成手绘的卡通图片,我们问的图片有”请侧卧””膝盖向肚皮靠近””匆乱动”等,患者要表达的图片有”不舒服””痛””呼吸难受””想吐””还好”等,患者有什么感觉可以在卡通片上打勾。这个主意真好。手术进行中,麻醉师几次拿图片让病人识别,患者几次在”还好”后面打了勾,交流很流畅,手术很顺利,手术完了的时候患者不断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漂亮的门诊大厅导医张璠那天正忙着呢,就见一个老人抱着一个孩子气喘吁吁的跑来,嘴里喊”儿科在哪儿?”张璠赶紧跑过来问怎么了,老人情绪激动的说,孩子正吃东西呢突然晕过去了。张璠想了想立刻说,儿科不在这里,我领你去吧。走了几步,张璠看老人体力不支,就说我给你抱着孩子吧,老人为难的说,孩子身上脏,张璠说,没事,抓紧时间啊。张璠把病人领到儿科,又陪老人办卡又通知了孩子的父母。老人一直说谢谢,谢谢。

宽容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即使对正常人我们还讲宽容,更何况面对的是痛苦忧郁的病人和他们心急如焚的家属呢?市中心

医院一个护士在一次演讲中说:”每个患者都很难过,我们怒不得,每个患者都很痛苦,我们烦不得,每个患者都很焦急,我们慢不得,每个生命都很珍贵,我们错不得。”神经外二科病房里曾经住了一位老年患者,脾气很暴躁,每次给她做治疗时她总会发火,甚至对护士出口谩骂,面对这样的病人,责任护士郭映彤更加频繁地去她的病床前嘘寒问暖,和她唠家常,她和其他姐妹护士还给她打水、喂饭、剪指甲、擦身,倒便盆,老人脾气慢慢好了,直到有一天她向护士说出了心里话,原来老人的子女都忙于工作,很少时间来陪她,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老人的脾气才变得越来越坏。老人出院的时候拉着郭映彤的手说”姑娘,谢谢你了,也委屈你们了,我闺女做不到的你们都做到了。”

急诊lCU曾经收治了一名”颈椎损伤术后并全瘫”的患者,这是一位60多岁老人,刚入院时,他因为不适应突然间的高位截瘫,情绪异常暴躁,失眠,甚至拒绝治疗,全科人员为了安抚他的情绪,打车轮战,挨个去做心理工作,起初效果并不理想,但大家并不气馁,坚持每天和他聊天,每人上下班都要给他打招呼,几周下来,大爷渐渐开朗了,经常对大家眯着眼睛笑,他的气管切开后无法发声,但大家看他的唇形,读懂了他的每一句感谢。当他想出去见见阳光时,大家带齐设备和急救药品,推着他到室外安静的地方呆上一段时间,如果不是身上的白大衣,谁都会认为这是一家人的温馨。大家和大爷已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成了朋友和亲戚。

医院是看病的地方,但也有许多病人无依无靠,被亲人和社会遗弃在医院里,他们不仅遭受着身体之苦,心灵也受着创伤,医院是他们身心救赎的地方。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曾经有一个特殊的”小公主”,她是一个7月大的早产儿,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了,没有了父爱母爱,但全科的人都是她的亲人,护士长刘芳每天都给她

做一个鸡蛋羮,护士也都给她带来食物、衣服和玩具,给她换洗衣服和床单,孩子健康的成长,9个月的时候就已经牙牙学语了。

2015年6月,医院神经外二科接受了一名患者,没有家属,没有名字,科里给他起了一个临时的名字:无名氏。没有家属的患者大家就都做他的“家属”,无名氏可以胃管进食后,大家都掏钱给他买饭和营养品,轮番从家带来了果汁和酸奶喂他,护理人员给他洗脸、擦身子,有一次刚刚给他换了新单子,他就排了大便,单子、被子、衣服上都是,同病房的患者都侧身而卧,护士没有嫌弃他,打来热水为他擦洗。由于病重,无名氏最后还是去世了,他在科里一共住了66天,一个卧床两个多月的患者最后身上没有一处溃烂和褥疮,可见医护人员在他身上付出了多少心血。

内分泌科曾经收治了一位50多岁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他的家属就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儿,原来他丧偶后亲戚又和他断绝来往,体弱多病又无依无靠。大家帮他办了住院手续,主任周艳红、护士长郭振云为他买了生活用品,副护士长王英瑞为他父子两个买了饭菜。科里每天交接班内容里多了对这对父子的特殊交接班。几天过去,在大家的精心医护下,他可以出院了,但风波又起,值夜班的医护人员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突然情绪激动抱着孩子要跳楼,值班副主任王林栋慢慢靠近患者,耐心了解患者跳楼的缘由,原来患者担心出院后生活没有着落,就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王林栋给他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鼓励他鼓起生活的勇气,大家也会帮助他的。第二天周艳红和郭振云主动联系其所在的居委会、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为患者办理了低保手续,真正解决了病人的后顾之忧。

同情之心、怜悯之心是医护人员的基本素质,尽管他们每天行走在病人和家属的呻吟痛苦之中,尽管痛哭和眼泪每天包裹着他们,但他

们的心灵依然柔弱,感情永远丰富,他们比一般人更富有对弱者的同情、对生命的敬畏。

肿瘤内一科曾收治了一名肿瘤晚期患者,她一人抚养女儿,她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晚上,她大量吐血,生命垂危,她都不愿意打扰女儿。医生拨通了她女儿的电话,护士张田歌给她擦净了嘴边的血痕,更换了干净的被服。她用冰凉的手拉着护士最后说了声“谢谢”。她的女儿来了,看见妈妈苍白的脸竟不敢过去,她怯怯地站在护士身后,拉着护士的胳膊。张田歌拉着女孩儿说:“别怕,妈妈一直在等你。”女儿伏在妈妈的肩上哭了,妈妈却坚强的努力在微笑。那一夜,这名患者还是走了,张田歌陪着女孩儿为她妈妈整理好一切。女孩儿一直没有大声地哭,只是默默流泪。就在女孩儿独自离开的时候,张田歌拉住她说:“等等,我想告诉你,你妈妈是最棒的,她的坚强是为了你的未来,你的坚强是你妈妈的希望。”女孩儿抱着张田歌大哭起来,张田歌也忍不住掉了眼泪。一个月后,女孩儿抱着一束洁白的百合又来到了病房,她对张田歌说:“我毕业了,来看你,谢谢那天晚上你给我的拥抱,让我知道我并不孤单,你让我知道了妈妈的苦心,我会坚强的走向社会。”

骨一科曾经住过一个脊柱骨折伴截瘫的女孩儿,再也站不起来的恐惧让她身心如焚,她不愿接受现实,甚至不愿接受治疗。护士李薇也为这个女孩儿惋惜痛心,她耐心地与她沟通,讲许多术后恢复良好的例子。她终于接受了手术。然而手术后的专业康复指导又成了这个本就拮据家庭的一个大负担,她的父母为她治病每顿饭都是馒头配开水,那还有钱做康复指导呢。李薇决定自己帮助她进行专业的功能锻炼,从起坐到上下轮椅到站立再到行走,李薇给她制订了详细计划,在她的床头绑上绳子练习起坐,教她抓床沿左右翻身,慢慢地,她已经能

独立起坐,部分生活也能自理。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她迈开了受伤以来的第一步,她激动的一夜没睡,她兴奋地告诉李薇,她要骑车到海南,她要徒步去黑龙江,她要当医生。她出院后,李薇再一次看见她是在电视的新闻节目里,新闻里说“河南的一位截瘫小姑娘伤病恢复后骑行到了海南”。

医生护士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他们是心力和体力交织在一起的劳累,几乎没有正常的上下班,加班、熬夜、长时间的不休息是常态化的事情。尽管他们知道休息和饮食对健康的重要,但他们恰恰是做得最不好的职业人之一。在中国长寿的职业群体里面,没有医护人员的位置。一天深夜,普外一科主任杜太平在经过9个小时成功抢救一名重症外伤患者后,由于极度劳累失去意识,重重摔倒在地上,导致身体多处受伤。恢复意识后,他仍坚持上班。科里的同事劝他休息几天,他说:“重病人多,我每天不查看,就是在家也不安心。”被推为“最美新乡人”的急诊科主任曹军每天24小时“枕戈待旦”,在医院从来没有脱衣服睡过觉,为的就是随时起来抢救病人。肿瘤二科主任张立国有一次夜里救治危重病人,抢救完了才发现自己只穿了一只鞋。泌尿外一科主任乔庆东自己重感冒正输液,听到抢救病人自己拔下针头就参加救治,抢救结束时自己手上一大片血迹,原来他没有按压输液的针眼儿就去参加了抢救。产三科主任王保莲一次做完了一天最后一台手术,面色发白,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大家都知道她身体不好,其实那天她背着大家吃了4次速效救心丸。普外二科主任陈智年那天一早就进了手术室,一直到晚上10时才出来,他的母亲胯骨骨折上午已经住进了医院,近在咫尺他没有机会过去。这时又有一个患者病情恶化,他又进了手术室,直到深夜12时多他才走出自己的手术室。

护士的劳累更是有目共睹,一个班下来身

心疲惫。一个无助的老人做穿刺,CCU的护士李雪洋扶住他,老人充满了恐惧,把整个身子靠在李雪洋身上,两只手紧紧拉住她的手,李雪洋安慰老人,不要紧张,慢慢吸气。穿刺持续了半个小时,当老人离开的时候,李雪洋腰酸得已经直不起来了。在医院怀孕是不能得到额外照顾的,依然要像平时一样工作。泌尿外二科一个怀孕的护士去给一个病人做挤压引流管,病人腹部疼痛症状还没有减轻,尿色依然发红,怀孕的护士就采用半蹲姿势为病人进行引流管冲冼,一管又一管持续了20多分钟。医院的怀孕护士中有因为工作原因流产的,还有一个护士就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突然临产,自己还没有下班,小宝宝就迫不及待的出来了。

医护人员是伟大的,医院是神圣的。多少的苦与累,多少的委屈和心酸都会在病人康复的笑容里得到融化,都会在病人的信任、尊重中收获价值。

祝市中心医院生日快乐!

祝市中心医院全体员工健康、幸福!

图①市中心医院前身——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图②~图⑦:抢救及治疗病人现场。图⑧累倒在地的医护人员。

本版图片由市中心医院提供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