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每一名残疾儿童都是折翼的天使。为扎实做好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改善残疾儿童康复状况,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市残联积极作为、有力推进,确保了2019年0岁~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顺利完成。
加强残疾预防宣传,营造社会参与氛围。今年年初,通过新乡交通广播911“新闻新乡”栏目,介绍《河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相关内容,宣传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提升全社会和残疾儿童家长对政策知晓率。利用全国“爱耳日”和全国“残疾预防日”等活动,组织各县(市)、区残联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宣传一条街、健康讲座进社区、联合新闻媒体播放公益信息等全民宣传,进一步
增强了全市人民对残疾发生率、遗传性、先天性残疾、慢性病、精神障碍及意外伤害等导致残疾风险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康复项目知晓率。
抓好民生实事,确保听障儿童康复质量。一是进一步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覆盖面。为了方便有需求的残疾儿童能就近、方便选择康复服务,市残联多次组织专家评审组深入县(市)、区开展考核评审,督促指导县(市)、区残联设立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目前,全市共有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28家。二是建立月通报制度。要求各县(市)、区残联每月报送0岁~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进度,督促其开展工作。2019年,省残联下达目标任务为1018人,截至目前,全市共对1068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完成率
104.91%。三是做好精准康复服务。市聋儿语训分中心对所有救助孩子都建立了精准康复服务手册、康复台账,提供不少于10个月的康复训练,同时为家长提供不少于10个月的康复指导、心理指导、康复咨询等支持性服务。四是组织上门服务,开展好辅具适配工作,确保听障儿童获得高效康复。
提高聋儿康复教育水平,促进工作整体提高。一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撰写幼儿观察日记,定制幼儿康复训练计划;定期开展公开课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组织教学、语言表达和处理课上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求教师每天在训后撰写反思记录,定期撰写教学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确认或修改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方案。二是正确引导家长关注聋儿心理
健康。利用中秋节、母亲节、端午节、儿童节等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游戏,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采取母子同训的方法,为家长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指导和实操技能学习机会,发挥家长主观能动性,达到了家园共育目标。三是加强后续教育,使听障孩子真正回归主流社会。听障孩子毕业后,每年暑假组织教师对近两年毕业学生进行回访和康复效果评估,了解孩子是否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听觉言语发展状况,鼓励孩子一定要与正常孩子多交流,增加信心,并鼓励家长一定要担负起聋儿康复重任,坚定聋儿康复信心。通过“三位一体”的配合,巩固和发展了康复效果,减少了回落现象发生。 (李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