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乡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

永不退休的党员
——延津县农业局前局长吴新德服务农民素描

□记者翟京元

秋空爽朗,大地金黄。

延津县榆林乡榆林村,刚刚收获的田地里,农民马不停蹄地忙着秋种。一个老头儿悄然放好电动车,大踏步朝人群中走去。

“是吴局长来了,正好给俺指导指导。”没有寒暄,没有礼让,被称为吴局长的老头儿蹲下身子,耐心地等待人们提问。

吴局长名叫吴新德,从延津县农业局局长岗位上退休20年了,20年来,他身不离土地、心不离农民,依然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被农民称为“永不退休的局长”。

为什么永不退休?80岁高龄的吴新德这样回答:“延津县还有太多农民需要农业技术。我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得为人民服务,有退休的工人农民,没有退休的共产党员。”

退而不休

1998年,听说吴新德即将退休,延津县城不少做农资生意的老板找上门,想拉着他一起做生意。他们说的很诱人,吴新德不用出钱,只要在店里坐一坐,给产品代言,就可以有不菲的收入。

一个县农业局局长,有着怎样的能量,能让这些老板们求之若渴?

他们了解吴新德。上个世纪60年代,吴新德从百泉农专(现河南科技学院)毕业,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有技术专长的干部。1987年,他以农技师身份跟随市领导到日本大阪考察葡萄种植后,在延津县原塔铺乡推广种植沙区葡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2年,作为新乡市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吴新德和吴金印、刘志华、刘炳银等同台受奖,他在颁奖会上所作的报告《穷急》道出了基层干部的初心,更道出了改变农村农业现状的决心。

既是初心也是恒心。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多年,吴新德交的最多的朋友就是农民。农民在生产中遇到什么问题,大学教授的话可以不听,但吴新德的话一定会听。

农资老板们知道,有了吴新德的影响力,就没有做不好的生意。

但吴新德不为所动。他说,我是

党员,清清白白做官,让农民捣脊梁骨的事情不能干。

不当局长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游山玩水,可以享受生活,谁知道,吴新德比以前更忙了。

退休后,他加入延津县关工委科协,一心一意扑到为农民服务工作中,一年365天,他有200天奔走在田间地头,为普通农民、贫困户、种田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讲授科技种植知识,20年来,他走遍了全县及周边县区上百个村庄,举办讲座1000多场,义务发放农业技术资料数万份。

“吴局长退休了还给群众讲课,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问题。”说起吴新德,魏邱乡王自村党支部书记王俊杰深有感触。

布衣专家

吴新德是个大嗓门。他不是天生嗓门就大,而是环境磨练出来的。

在农村讲课,没有专门的会议室,他的课堂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很少有专门的音响设备。这些散在周围的农民很多都上了年纪,声音低了他们听不清,吴新德不自觉就提高了嗓门。

不管课堂设在哪里,但只要是吴新德在讲,群众听不厌学不烦。

讲小麦如何取得丰收,他编了个顺口溜:小麦丰收三件宝,穗多穗大籽粒饱。农民说,花生发黄,打硫酸亚铁也不见效,他接过来话说:“不知道花生为啥黄,打硫酸亚爹也不中。”农民笑了,他也笑了,吴新德说,只要花生发黄,都是点种后被拖拉机辗过,用标准化机械播种,地头等收割完麦子再点种,就把问题解决了。

有人问,玉米咋样能高产,他张口就来:“(玉米)裤黄了、裤干了、用手一搦发暄了,保准玉米多产150斤。”

“为啥俺在夏季套种花生时,花生苗长不壮、结的果少?”问者一脸迷茫。吴新德告诉他,“棉衣不脱,种子不剥”,花生原属热带地区作物,最怕温度高,花生种子剥壳一定不能早,点播前10天剥壳即可。

听者一脸惊讶,围观的人也仿佛恍然大悟。他们说,以前家家户户都在冬天农闲剥花生种子,原来一直都是错的。

去年,有个教授来延津下乡讲课,

水平很高,但讲了不久,农民就散了大半。吴新德一看形势不对,马上在喇叭里吆喝:“都回来吧,听我老吴给大家讲讲。”说完不久,人们不约而同又回到了会场。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书本上的名词乡土化,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把难记的名词口语化,吴新德总结出来的“四化”,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给农民讲课,光懂农业是不行的,还要成为百事通。吴新德不喜烟不喜酒,更不喜欢下棋打麻将,他有时间就去县图书馆,看各类种植养殖书籍。掌握了更多知识的吴新德到农民中去,不管你是问种植,还是家畜家禽喂养,都能得到满意的回答。

“想要成为真正的专家,你必须是农业全科技术人员。”吴新德认为,农民问你啥问题,你如果说出“不会”二字,农民对你会失望,所以,要时刻向农民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仁者慈心

吴新德说,搞三农,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去年春节,吴新德在家呆了几天,突然得了感冒,他知道治这个病的药方,那就是必须到农村去。果然,他到农村去讲了两次课,感冒不治而愈。有一段时间,他因为失眠去咨询医生,医生建议他吃药,他说,不用吃药,到农村跑两天就好了。

大地有免疫力,大地给他丰富的滋养,到农民中去,是他幸福的源泉,是他快乐的法宝。

1000多场课,他坚持分文不收;老乡留他吃饭,他婉言谢绝。一辆骑了多年的电动车是他的交通工具,只要群众有需求,他马上出发。没有任务安排时,他喜欢悄悄走到田间,专门到人堆里去,听农民说什么,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帮农民解决问题,得到一句“谢谢”让他最满足。

一次,他去邻县讲课,走到半路,突然一阵狂风暴雨,一棵树翻倒在路

中间。等吴新德和司机挪开树木,浑身都湿透了。李庄群众看到浑身湿透的吴新德没有爽约,深受感动。吴新德说,延津下雨了,封丘的群众不知道,你说来而没有来,下次谁还相信你?

吴新德下乡,总是把自己的手机号或微信号留给群众,群众遇到啥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2012年冬天,他到胙城乡给农民讲课,回来的路上,他被车撞伤。在昏迷的3天里,他的手机有33个未接电话。他刚刚清醒,就第一时间一一回复,把医生嘱咐他好好休息的话抛在了脑后。他说,都是群众来咨询问题的,不能失信于群众,你失信了,以后群众就不理你了。

几天前,他到科协开会,路上被一骑电动车的中学生撞倒。他可是80岁的人了,他爬起来拍拍尘土,让中学生举手保证“以后骑电车不打手机”,听完中学生的口头保证,吴新德不予追究,自己一瘸一拐地去修电动车。

推广农业新项目,他从来不让农民吃亏。前年,一个种植户喷洒电解功能水时,因重复喷洒,把黄瓜给打死了。为了弥补损失,吴新德补偿了种植户价值1500元的肥料。

李元智市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一件事让他颇为感动。有一次,吴新德来合作社指导工作,看到他的专业书有些过时。不多久,吴新德买了几本最新版本的专业书,分文不收他的钱。

很多人不解地问,你帮助了那么多人,收下一点感谢是人之常情呀?

“我只记住一条,不能给农民找麻烦。”这句吴新德的人生信条,让那些不理解的人慢慢理解了,并由理解上升到敬佩。

“用进废退”。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时刻影响着吴新德。有着35年党龄的吴新德,把最忠诚的心献给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他牵挂的农民,用最坚实的脚步走到群众心里。

恰逢播种季节,万亩沃野正忙。吴新德伫立田间,遥望远处,憧憬来年好收成。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