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

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

赵定河美景一瞥
赵定河改造前
赵定河改造后
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西广场美景
改后提升后的牧野湖夜景
改造提升后的牧野湖东侧夜景
改造后的西大街夜景
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石榴巷外景
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石榴巷内景
牧野湖荷叶田田
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文化墙

赵定河水体治理项目

赵定河西起市人民胜利渠,东与东孟姜女河交汇,流经新乡市老城区和东区,原为一条排水沟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成为城区接纳沿途污水的臭水沟。

为提升城市品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我市按照“温馨、自然、生态、和谐”的理念,坚持“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

质”的原则,全力推进赵定河水体治理,先后完成了赵定河综合治理一期和二期工程,总投资2.58亿元,主要工作包括土地征收、拆迁清障、开挖疏浚、截污治污、景观及道路建设等。治理全长14.7公里,建设总面积142.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58.8万平方米,绿地、广场及园路84万平方米,共种植乔灌木2.5万株,绿篱、地被21万平方米。

赵定河新一街至新中大道段,可以说是赵定河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市河渠办紧抓“百城提质”机遇,努力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文章,在原来治理的基础上,针对绿化、亮化、园路广场、亲水平台、栈桥驳岸进行改造提升,增设亭子、亲水平台、下沉式广场、大景石等景观设施,贯通了沿河绿道。以“两带、多节点”为主线,两带是指水生植物景观带和沿园路花卉植物景观带,“以两带串多点”,通过各重要节点、亮点打造,将沿河景观连成具有亲水空间的有机整体,将昔日水面只有几米宽、两岸垃圾成堆的垃圾河建成控制绿线100米、水面宽度70米的生态景观河(规划赵定河河道及绿带控制:人民胜利渠至牧野大道总宽70米,牧野大道至107国道总宽100米,为规划范围,沿渠新建建筑后退绿线距离不小于25米,以保证足够的绿带宽度,丰富两岸景观效果,塑造沿渠亲水空间)。

沿着赵定河的步道信步而行,入目绿草如茵,树木成行,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景观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河道两岸竞相开放各色灌木及花草,绿油油的草坪顺着河岸延伸开来。沿着木质栈桥,色彩斑斓的美人蕉映入

眼帘,婀娜多姿的荷花引人入胜。盛夏时分,沿木栈桥铺开的荷花已形成了“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景观。站在栈桥上,伴随着清风,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荷花在碧水的映衬下更显多姿。为了打造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景观,又保证荷花不铺满整个水面,在施工时将荷花栽植于种植池,即保证了荷花的种植边界,又营造出“碧波荡漾、万绿流翠”的种植效果。

步道两侧,引进了新的地被植物欧石竹、大花萱草等品种,打造出沿园路花卉植物景观带;水生植物选用美人蕉、香蒲、千屈菜、荷花等品种,打造出滨水水生植物景观带;新增丛生朴树、丛生三角枫、造型油松等造型植物,丰富水系景观植物层次,提升了景观效果。

下沉式的亲水广场是又一亮点,下沉式的设计让广场与水面基本持平,人们走下台阶,与水面更加亲近。广场阶梯采用了木质结构,与周围的景观更为融合,也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亲水、休憩的空间。到了傍晚,夜幕下的赵定河更是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灯光映衬下的水面泛起溢光流彩,灵气盎然,令前来游玩的市民流连忘返。

赵定河近几年来一点一滴的变化,让市民们深刻体会到“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提

质而美”。通过黑臭水体治理,赵定河成为贯穿城市的绿色长廊,“百城提质”后的赵定河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景致,“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现在的赵定河处处是景、步步入画,广大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望得见绿、看得见水,这对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实现城市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转型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百城提质”的意义所在。

重点打造的向阳桥景点,在“百城提质”前这里还是一片烧烤大院。“提质”后,拆除烧烤大院,贯通沿河步道,增加造型植物和景石打造亮点,新建亲水平台,增加了人们游玩的亲水性,构造了一个人河互动、人水和谐的空间。向阳桥的“望春亭”和新中大道桥的“怡心亭”掩映葱葱绿树之中。前来游玩的人们,在亭子里吹拉弹唱、休闲娱乐;在亲水平台边亲近自然、亲水纳凉;在荷花边,驻足欣赏、拍照留念;在“望春亭”、“怡心亭”,远望水面,心旷神怡。

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今日的“民心河”,这背后凝结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努力。老百姓对赵定河的评价很中肯:这是我市一条迷人的景观河渠、一条凝聚民心的民生河渠、一条提升档次的发展河渠。

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石榴巷项目

石榴巷项目位于市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二楼,地处城市核心商圈,交通便利,资源配套丰富,人流量大。楼上创作、交流,楼下展示、销售,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石榴”是新乡市花,石榴果实多籽,寓意众多的品牌或项目不断孕育、成长,同时体现文化的果实延续、传承。“巷”代表着本地生长出来的文化。“石榴巷”,就是新乡本地文化的聚集地。“石榴巷”将汇聚新乡本土优秀的创作家、手工匠师、艺术家以及众多有理想的青年创业者,结合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的39组、75尊历史人物、传统故事雕像以及二楼传统文化铭刻长廊,力图展示新乡本土优秀的文化软实力,成为新乡市民文化艺术体验、休闲、消费的集中场所及我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城市文化的会客厅。

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石榴巷项目总体规划面积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对步行街1号~8号楼进行整体基础装修,入驻的商户近56家,经销包括32个品类,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面塑、版画、泥塑、陶艺及中式服装定制、古琴、画廊、花艺、手工皮具、手工编织、珠宝文玩、摄影、布

艺、纹身、儿童艺术培训、咖啡工作室、独立书店等。入驻人员包括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版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年创业者等各个阶层人士。

石榴巷是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倾力打造的一个集线下展示体验、线上社群互动及培训销

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项目。以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现有道德教育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石榴巷”城市文化走廊。这一集线下体验、线上社群及培训销售于一体的文创产业项目,聚集了本土最优秀的艺术家及手工匠人,不仅给广大市民打造了一个文化熏陶的绝好场所,而且成功建成了一条文化新乡的“宽窄巷子”。

牧野湖、卫河提升改造项目

牧野湖是我市的“五湖”之一,西起牧野拱桥,东至牧野大道,南邻平原路,北以防洪通道为界,规划占地面积334亩,其中水面面积167亩,湖岸线总长2697米,平均水深约4米,蓄水量约44.56万立方米。

牧野湖景观工程于2008年启动,一期、二期工程于2009年“五一”、2010年“十一”相继完工并对外开放。

2019年,牧野湖景观工程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围绕打造“两带、多节点”景观效果,为市民提供一处放松身心、亲近自然、展现新乡历史文化的生态休闲娱乐场所,让人们更加了解新乡、热爱新乡,真正达到寓教于游的目的。

“两带”包括滨水水生植物景观带和沿园路花卉植物景

观带。“多节点”包括桥头、广场等绿化景观节点。

该工程结合湖区将自然湿地形态引入城市,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雕凿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舒缓、适宜休闲的坡地和多样化的乡土种植,模拟创造一处与自然结合的生态环境,突出滨水湿地植物群落和湿地生态特征,建立集自然观光与休闲于一体的滨水湿地景观,打造自然之湖。

牧野湖所有活动场地和设施均突出场地的开放性和人们的可达性,设置多种娱乐设施,如游船、健身、沙滩娱乐等,把城市公园设计的手法引入滨水绿地的规划中,将传统的滨水绿化模式转换为向公众提供开放式休闲空间的景观格局,打造魅力之湖。

卫河(东干桥—宏力大道桥)示范段绿化品质提升工程,全长约2700米,总面积约500亩,预算投资5000万元,主要提升内容包括绿化种植、园路广场、设施维修、亮化监控及喷灌设施等,主要亮点有梦幻沙滩、环湖水生植物、花海牧野等。在湖区共种植乔灌木8100余株,绿篱、地被165亩,各种灯具8300多套。工程于今年1月4日开工,5月15日竣工。

秉承自然、生态、健康、休闲的设计理念,卫河示范段绿化品质提升工程主要打造湖滨休闲区、湖光水色景观区、生态湿地区、台地景观区等区域。湖区绿化提升方面选择以乡土种植为主,注重地域特色,新增蒙古栎、丛生朴树、五宝枫、造型油松等名贵树种;乔木以垂柳、巨紫荆、乌桕、黄金槐、雪松等为主;花灌木选用桂花、红玉兰、树状月季、石榴、樱花、碧桃、榆叶梅、海棠、紫薇、丁香、迎春、连翘等品种;地被植物选用四季型草、欧石竹、金盏菊、大花萱草、红叶石楠等品种,以“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为目标,形成季相分明、植物层次丰富的生态景观;湖边水生植物选用美人蕉、香蒲、千屈菜、荷花等品种,模拟创造自然湿地形态,突出滨水湿地植物群落

和湿地生态特征,打造自然生态湖。

先进群体薪火相传。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新乡这片热土涌现出10多位全国先进、100多位省级先进、1000多位市、县先进,更有5位先进人物被党中央号召学习,先进群体在新乡薪火相传。近年来,我市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四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先后出台了《新乡市道德模范关爱帮扶礼遇办法》《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的服务和管理办法》,成立了新乡市道德研究会新乡太行道德学院,打造了新乡好人馆、中国好人主题公园和新乡诚信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道德模范选树、培育、宣传、管理机制,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我市先后有7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涌现出新乡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20人、新乡好人169人。这些先进典型全部来自基层,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街区微更新民生大改善

红旗区西大街区域改造提升纪实

西大街改造提升项目总占地270亩,是古新乡老“龟背”城的核心区域。时光无言,匆匆百年。老街经历了从繁华到沧桑,尤其“三分区”因年久失修,楼体破损、杂物堆积、地面脏污、环境卫生差,成为该区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为满足群众的期盼和要求,红旗区践行初心使命,深入开展“敢转争”活动,推动“双修一养”工程,强力推进百城提质和文明创建,着力打造“幸福红旗”“首善之区”。

规划先行,让改造提升有高度

“新城增气质,老区添颜值”。红旗区按照“盘活老城、功能置换、细微修缮、绿色循环”的规划理念,勾勒出了西大街区域“一街八巷九庭院”的美好蓝图。擦亮“西

大街”这个面:通过雨污分流、弱电入地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区域风貌、功能、管理、服务和业态,治理城市“污、堵、脏、差”,实现“微提升”;通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双替代”等,完成沿街外立面改造20万平方米,路面铺设1400米,实施“微改造”。夯实“三分区”这个点:通过“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增绿补绿”,美化变电箱、二道门,建设小游园、小广场,打造“微景观”;通过划定30个绿色停车位,设立电子门禁,车辆分类定向摆放,实现“微循环”。擦亮“面子”,充实“里子”,实现好看更好住。

党建引领,让社区治理有力度

通过领导推动、党员带动、群众主动,落实“共同缔造”理念,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开展“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活动,加强领导,注重统筹。

成立三分区党支部,市直、区直机关党员在单位和居住地实行“双报到”制度。成立三分区居民议事会,通过以退休党员豆慧芳同志为代表的20名议事会成员,积极引导庭院群众参与到社区管理、治理和监督中,有力地提升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服务立身,让群众生活有温度

细微之处见精神。红旗区开展适老化“微改造”,楼道口增扶手、台阶改缓坡,系统提升无障碍设计;推出“养老积分”活动,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家政服务;推进远程医疗走向百姓家庭,形成“1+N”卫生服务体系;为享受低保等困难群体提供政府购买助餐服务;开设“四点半”课堂,填补学生课后“空白时间”,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弱有所扶。

科技赋能,让现代社区有新度

该区借助科技“微创新”,让智慧融入到城市的神经末梢。打造“红旗e岗通”,实现“全岗通、全无休、全覆盖”“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成立社区警务室,推进“雪亮”工程,推广“智慧消防”,将“五调、五治、五联控”延伸至基层;划定立体停车场,建设智能充电桩,引入智能健身器材和步道,

开启智慧生活新体验。

文化塑魂,让城区底蕴有厚度

卫河金波旁,蝉鸣树苍苍。牧野文化、卫河文化孕育发展,市井文化、民俗文化更深植于每一寸土壤。该区引进中青旅,构建“一街一角一美景”;建设“红旗书屋”,打造“10分钟读书圈”;举办“红旗区百姓才艺秀”,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为促进创文、创卫常态化,创建“星火红旗”志愿服务品牌,13支队伍400余名志愿者打通教育、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先后涌现出李江福、邓志军等国家级“道德模范”。

红旗区将以这次百城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观摩会为契机,加压奋进,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现文明、幸福的红旗区新形象。

秦保树李超高志勇文/图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