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实践证明,现代生活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能够增强文化底蕴,优秀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能够焕发无限生机。如何能让新乡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即日起,本报开设“传承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专栏,钩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乡故事,介绍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新乡成绩,增强新乡人的文化自信,激发新乡人的文化自觉,加快新乡文化高地建设。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宗斌
一条闹中取静的街巷,聚集着一群志同道合、热爱艺术的有志之士;一个文创集合地,引来泥塑、苏绣、版画、面塑、油画、原创服饰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艺产品落地生根;一次文化之旅,体验特色文艺,感受城市文化。
青砖黛瓦间,座落于我市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的石榴巷呈现眼前。肩负我市文化集合地、文化艺术特色研学基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三重身份和使命的石榴巷,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一
玻璃幕墙后,针线翻飞,绣活儿灵动,好一幅恬谧静雅的动人画面。刺绣艺术馆的主人叫王信贺,以其名字命名的信贺刺绣已被选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生于苏绣世家的王信贺,40多年前从家乡江苏踏入新乡这片土地,就只做一件事,刺绣。她曾是老字号商场专属的合作伙伴,也曾在人们对品位和审美都不重视的年代,坚定地买下一套280平方米的门面房,拿出珍藏多年、引以为豪的作品开设刺绣艺术馆。她还有更大的梦想,希望中国的刺绣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石榴巷是王信贺认为最适合的地方。在这里,她不仅有幸能够与艺术“大咖”密切交流、碰撞思想,探索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的弘扬。省、市、区各级领导一次次对石榴巷的发展作出规划,助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
他先后进藏30余次,用钢刀铁笔一次次刻画西藏最美的人文风情;如今,他更关注的是新乡先进群体和红旗渠精神的宣传和版画创作。在张伟元的版画工作室,版画作品《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一旁展台上,是献礼建党100周年、正在创作之中的《红旗渠100大工匠》版画系列作品。
当极具西域风情的格桑花遇到尽显牧野风韵的石榴花,相隔数千公里的文化在石榴巷完美交融。
95后的史志月在大学三年级即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史曰”。2018年4月,还没毕业的史志月与石榴巷签订合作协议,从小个性独立的史志月尤其喜欢石榴巷海纳百川、文化至上的独特气
质,因为年轻,她不断受到周边店铺里“大师级”人物的照顾和帮助,受益颇丰。
“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我的服装设计,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与涵养。”史志月认为,原创文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她想让更多人穿上具有中国符号的衣服。
300米长的街巷,70余家汇聚本土优秀艺术家和手工匠人的文化类店铺及工作室,成就了一条目前我市文创品牌最为集中的艺术街区。石榴巷,诉说着历史,延伸着文化。
二
地处城市核心区域的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东起胜利街,西至解放大道。2017年夏天,伴随石榴巷开门迎客,特色商业街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主街步行街与辅街孟姜女路、平等巷等纵横交错,平原商场、百货大楼、大商新玛特、天隆城等周边商圈呈围合之势,井字型结构形成有机连接,一条让外地游客体验新乡本土风情、新乡味道,集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型商业中心呼之欲出。
区域发展离不开3个因素:城市会客厅、城市书房和城市驿站。省住建厅有关人员的一次来访,为石榴巷的美好未来打开一扇窗。寻找市区旅游的切入点,为外地游客提供有别于宾馆住宿的特色体验,打造链条完整的综合业态模式。目前,街区正在做的,是已经申请3A级景区创建以及与旅行社的合作事宜。
“新乡的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在商、文、旅结合上走在全省的前列。”来自省商务厅的领导对街区寄予厚望,并给出拉大街区框架、向更高标准更高层次迈进的建议。
2018年,石榴巷正式获批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里因此成为融教育、研学、游学、拓展、公益活动、亲子互动为一身的移动课堂。
让青少年与传承人对话,让稚嫩的手接过沧桑厚重的中华遗产,石榴巷开展的非遗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反响热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以独特、新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带领孩子在寓教于乐中体验传统文化和非遗的独持魅力。
石榴巷,正在传统文化的百花园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