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0月2日 星期

家国同梦映初心
——记全国劳动模范李江福的诚信故事

本报记者王华林翟京元刘军旗

那个超燃的画面,让亿万中华儿女为之振奋。

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雄壮的歌曲响起,英姿飒爽的人民军队昂扬走过。欢乐的海洋中,人们挥舞着国旗,呐喊出70年来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铿锵心声。

金色的奖章挂满胸前,闪耀在蓝色的天空。一位目光坚定、精神抖擞的观礼嘉宾,望着一支支浩荡的雄兵劲旅,心潮激荡起伏,泪水盈满明眸。蓦然之间,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阵雄壮的声音,进入他的视线,响彻他的耳畔。那是儿子,不,是共和国的捍卫者、人民美好生活的守护者,正手握钢枪,昂首挺胸越过天安门广场。

父亲——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首届诚信之星李江福;儿子——70周年大庆受阅官兵一员李鑫(化名)。一个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一个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历史如此巧合,又是多么生动!

以诚信书写人生,以诚信出彩中国,激动时刻,李江福想到了2015年9月3日。那天,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观礼活动。

从1984年7月走出太行山,到4年2次坐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李江福走出了30多年的人生豪迈,走出了一个红旗渠工匠后人的应有担当。

举国欢庆,举世瞩目。见证者的幸福与参与者的荣耀,浑然交融,既有精神的传承,又有家风的传递。李江福父子,是新时代奋斗者的见证者和践行者。

诚信为基大厦立

2300多年前,神州大地七雄争霸。风云际会的秦国南门,人声鼎沸。主

政者商鞅,差人立起木头,并在布告中写到:从南门扛木至北门者,赏黄金50两。

观望中,一名少年扛起木头,须臾便至北门。获得奖赏后,这名少年不仅让“南门立木”的故事流传至今,更让商鞅在历史上写下传奇。

诚信的力量,穿越历史,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2019年初秋的一天,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广场1号楼。一间挂着“道德讲堂”的屋子里,身着蓝色工装的建筑工人济济一堂,他们聆听的,不是如何建造房子的技术,而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此刻,讲台上,李江福的身份不是项目经理,而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

通过道德讲堂,工人一遍遍温习着“南门立木”的故事。他们中很少有质疑者,因为,他们总能在隔壁的河南新城建设有限公司荣誉室里找到答案。

在荣誉室里,你将知道,在全中国,李江福主持建造的楼房超过1000栋,其中有160多项获得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中国优质样板工程,以及中州杯、汾水杯等荣誉。

不仅仅是工人,来这里拜访的人,无论是哪个级别的领导,还是中央、省、市级的媒体记者,无论是多么成功的老板,还是慕名而来的同行,无一例外,先是对满墙满柜的金杯银牌惊诧,而后都会问一个问题:河南新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诚信。”这是李江福的回答。

那是1988年,李江福以信用担保,贷款12万元给一个亲戚在中州铝厂承接工

程,不料,这个亲戚因故打了退堂鼓。25岁的李江福为了能够还上贷款,毅然辞去国营企业机关的工作,当起了“包工头”。

那是2005年,濮阳某学院行政办公楼工程,李江福发现部分框架填充墙砌体砂浆标号偏低,他说,水泥没有生命,但可以检验良心,命令工人把砌好的五道墙全部拆除重砌。这次,李江福损失了5万多元,换来了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中州杯”奖。

那是2007年,李江福承建一项工程,开发商拖欠巨额工程款导致10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没有着落。为此,李江福卖掉了刚刚住了几年的房子,因为他要赶在大年三十之前,把工资足额发放到每个农民工兄弟手里。就是那一年,李江福和妻子、孩子第一次外出租房居住、过年……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些故事就是提问者的答案。

30多年来,李江福主持建造的所有工程,没有一次质量问题,没有一次延误工期,没有一次拖欠工资,他用诚信践行诺言,为社会交上答案,更为自己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首届诚信之星、中原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如果说一项殊荣是幸运,那这难以计数的殊荣就是李江福靠诚信赢得的人生名片。一个把质量看得比利益重要、把诚信看得比生命重要的人,他的事业又怎能不是越走越宽广、越做越大呢?

以德化人筑高地

道德是无形的,却又是最有力量的。

河南林州,一座精神之城。1963年,李江福出生在林州一个叫做辛店村的山村。从小父亲李章栓教育他“人过要留名,雁过要留声”。作为林州人,李江福是在红旗渠精神的熏陶下长大的,他不能给父亲丢脸,更不能给红旗渠的精神丰碑抹黑。

20世纪80年代,林州(当时称为林县)“十万大军出太行”,到全国各地建筑工地谋生活,其中不少人是李江福林州茶店镇的老乡。

李江福是从山里走出来的,知道老乡打工不容易。他们抛妻舍子、背井离乡,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过年时能给老人孩子添件新衣,缴上学费,什么时候都不能亏欠老乡。

1998年,李江福的工程款结得晚,为了赶在春节前发放工资,李江福从三门峡驱车500公里,冒着大雪封路的危险,历时两天两夜赶到老家。老乡们感动了,决心来年还要跟着李江福一起干。

最让李江福挂念的,是包工头老杨。2011年春节前,老杨突然患病去世,但还有许多项目款没结清。李江福得知消息后,立即对老杨完成的工程进行盘点结算,连夜把96万元工资款送到260公里外的驻马店。

千金取义,一生求真。有这样义,有这样的真,有哪个工人不愿意跟着你干呢?

30多年来,李江福带领过的农民工有14万多人次,但从未拖欠过农民工一分钱工资。他这样教育工人,“我不欠你一分钱,你要垒好每块砖”。这句话,他不但经常讲给员工听,更把这句话镌刻在公

司的诚信柱上,作为公司的诚信理念,时刻让每一名员工入眼、入脑、入心。

诚信不应是一个人的所为,更应是一群人的共同遵守。为此,李江福在每个建筑工地都设立了道德讲堂,让诚信修养成为工人们的必修课。不仅如此,李江福的诚信课,还走进高校的大学讲堂,走进知名企业的会议室。

繁忙的工作之外,他参加河南劳模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在乡村实施精准扶贫,改善人居环境;他参与道德宣讲活动,为省委、省政府机关干部宣讲诚信故事;他参与灾区援建工作,多次亲赴重灾区高质量完成了援建任务等。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河南新城涌现出秦松山、周大庆、申晓军、桑玉录等300多名建筑骨干,50多位省、市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每一个建设工地,李江福都成立了道德讲堂、职工之家;在每一个员工心中,李江福都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其构筑一座座诚信大厦、道德高地。

敦厚家风代代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0世纪60年代,在林州市茶店镇辛店村,李章栓是红旗渠的参建者之一,更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工匠,乡亲邻里请他盖房修屋,他都会欣然前往,而不会因为贫富差别而厚此薄彼。

言必行,行必果,父亲的为人和诚信无形中影响着李江福。多年以后,李江福

同样以诚信,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李江福对自己很苛刻,穿的衣服领口磨毛了还在穿,鞋子破洞了还不舍得扔。他说,不浪费就是最大的节约。大儿子李一鑫上小学时,李江福的事业已经比较成功,但在学校里,儿子想用个十几块钱的半自动铅笔削笔刀都不被允许,直到高中,他甚至没有自己的零花钱。

多年以后,儿子终于明白,父亲教给他的,不在于吃多好、穿多好,精神的培养才是最大的财富。

李江福常给爱人和孩子讲,做人做事一定要靠谱,与任何人的约定,都要说到做到;与人打交道,不能嫌贫爱富,要一视同仁,得人帮助,要记着回报。

多年来,逢年过节,李江福都要带着家人回林州老家,看望老师和长辈,懂得感恩和孝道。

孩子是争气的,如今,大儿子是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二儿子李鑫是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优秀毕业生,今年年初被正式选拔进入70周年大庆受阅部队。2017年,李江福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河南省文明家庭。

给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是什么让李江福心中有大爱、脚下有力量?又是什么让李江福孜孜不倦驰骋在诚信的长河里?我们寻觅着、感悟着、更感动着,找到了那分初心、那种使命的源头活水。

“三个精神之源影响了我的人生和事业:

——与人为善、诚信不欺的家风的熏陶;

——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的浸润;

——新乡先进群体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风采。”

信念如山,诚信如斯,精神永恒。这是太行的召唤,这是心灵的鸣唱,更是初心的坚守。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