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改荣 实习生 宋飞颐
4个月,100多天。一个人再付出努力,能让别人记住什么?一个村再发生变化,能有多大的改变?
变化的不单是村容村貌,更是人心民心。
“俺毫不夸张地说,秀军(魏奇先的别名)是俺村解放以来干得最好的支书,乡亲们有盼头喽!”张士彬老人满脸笑容,眼睛笑成两条缝,对着坐在旁边的男人高高竖起一个大拇指。
张士彬老人是延津县王楼镇张杏庄村村民,有50年党龄,92岁的他第一次这么欣赏、感激、夸奖一个人。他夸奖的秀军不是别人,正是张杏庄村党支部书记魏奇先。
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魏奇先
迎着一个又一个困难,咬着牙向前冲,用自己的血、汗、泪浇灌着张杏庄村,仅仅过去100多天,张杏庄村就从落后变为先进。
主抓党建凝心聚力
“奇先,回来领着大家干吧,乡亲们盼着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今年4月初,身在焦作做生意的魏奇先突然接到王楼镇党委书记郭振波的电话。
结束通话,魏奇先陷入沉思。焦作市区到张杏庄村之间的路程,在地图上化为一道弯曲的线段,一头是红火的生意、妻子和儿女,另一头则是从小生活的破旧农村,村里住着穷了几十年的乡亲邻里。
魏奇先作出选择,毫无疑问,他咽下了那些犹豫,选择了生他养他的故
乡,选择了渴望发展却没有门路的乡亲。
张杏庄村位于延津县王楼镇正南约3公里处,村北有高速公路,村南有新菏铁路、省道308线,全村1700口人,有3860亩地,是个典型的农业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党的政策如何惠民,张杏庄村却始终没有凭借祖国腾飞的脉搏“蒸蒸日上”,村里的干部换了一届又一届,却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到晚上,两眼一抹黑,遇到阴雨天,一踩一脚泥……
穷,就这样一年年累积下来,成为笼罩在村子上空的阴云。
1998年,21岁的魏奇先揣着500元钱只身外出闯荡,如今,也算是个成功人士,在张杏庄村绝对是个数得上的人物。每每乡亲的孩子结婚都会给他打电话,一来是想撑门面,二来是想用他的轿车当婚车。这么多年下来,魏奇先的轿车越换越高档,可乡亲们的日子还是老样子。
“曾经在商场上身经百战,成功把几个企业从破产的边缘拉回来,并发展到生意兴隆的我,难道还管不了一个村?”今年4月,魏奇先走上了张杏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这个村支书可没他想象的那么好干。第一次召开党员大会就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看着空空荡荡的会议室,满腔热血的他迷茫了。
如何当好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党支部建设……魏奇先没有头绪,无从抓起。5月,在一次延津县组织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学习中,善于动脑子的魏奇先很快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抓党建,聚人心”。
回到村里,魏奇先没有召开党员大会,而是自己掏钱雇了一辆大巴,拉着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到获嘉县参观学习。看了大路成网、绿树成行、文化成墙的东彰仪村,又看楼村那一排排别具风格的村民住宅楼、一行行婀娜多姿的街道景观树、一座座整洁漂亮的现代化工厂,大家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感慨:“我们村啥时候也能弄成这样啊?”
“必须以党员教育管理为抓手”。魏奇先积极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月末干群议事会”等,设立“指尖党建微课堂”,坚持每天在党员微信群里推送基层党建应知应会知识“每日一题”,督促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一个月下来,令魏奇先没有想到的是,大家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以人居环境改善和平安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落脚点,造福于民,共谋乡村振兴大业。
关爱乡民感化百姓
目标一致,方能聚力。
可是,没有集体经济,拿啥整治环境?如果靠人力能解决,张杏庄村到现在也不会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了。
缺钱,争取上级资金的难度不小,时间上也等不了。大家伙儿正发愁的时候,魏奇先跟村“两委”班子成员说,他自己拿出15万元,放到村委会,作为环境整治的资金。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