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蛙声鼓噪,韩堂村渐渐入梦。
灯光从窗子里透出,映出一位老人伏案的背影。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灌所)退休干部郭大应在写扶贫调研笔记。
农灌所对口帮扶封丘县陈桥镇韩堂村。今年7月,76岁的郭大应主动请缨到村里开展扶贫调研、帮扶等工作,往往一待就是好多天。
其实,早在两年前,郭大应就和妻子一起来到韩堂村,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2万元,支持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老郭夫妇那么大岁数了,还身体
力行关心支持脱贫,我们都很感动,也备受鼓舞。”农灌所驻韩堂村第一书记刘平感慨道。
刘平拿出其中一部分资金,为村里购置了清扫垃圾的三轮车和垃圾桶。有了这些,群众有了环保意识,村里的环境大为提升。如今,韩堂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卫生村。也就是这一年,郭大应夫妇被封丘县陈桥镇表彰为扶贫模范。
再次来到韩堂村,郭大应跟驻村工作队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从走访贫困户,到调研产业扶贫,他认真考察、深入思考,提出了“养殖野兔助力产业扶贫”的方案,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提及郭大应,他的年轻同事朱东海有着说不完的话。朱东海说,郭老师出生在四川一个贫苦家庭,在入党申请书上,他这样写着,“没有共产党的哺育培养,就没有我个人的美好前程”。他还经常说,一辈子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坚持做好每件事,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去帮助比我们更加困难的人。
2005年,他为印尼海啸灾民捐款1000元;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款1200元;2015年,为一名患癫痫病4岁女孩捐款1.5万元;2018年,为一名患白血病的女孩捐款1万元……一桩桩、一件件,郭大应已累计捐献帮扶款6万多元,而用于支持农村建设的捐助更多,
已有30多万元。
而生活中的郭大应非常节俭。今年3月,他的老伴儿不幸离世,同事帮忙整理遗物时惊讶地发现,老两口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身上的汗衫、裤子不仅是别人送的旧物,而且已经穿了好多年。
已退休16年了,没有到处旅游,没有颐养天年,郭大应常年奔波在扶贫一线。一些人不太理解,郭大应回答:“作为党员,我是在党旗面前宣过誓的,我虽已退休,但党员的责任是一辈子的。没有党的关怀、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种恩情是永远报答不完的。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一直干下去,扶贫就是我后半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