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从黄河之滨的平原示范区,到城市之南的高新区,市扶贫攻坚调研指导组第二组不停地奔波,走村庄、见干部、给指导,访贫户、理思路、讲政策,暗访问题整改情况,指导问题整改到位。
8月8日一大早,在第二组组长、市工信局副局长宋光旭的带领下,成员史德猷、程武超等人,不打招呼,自行开车,来到了高新区关堤乡。
高新区是主城区,贫困户只有19户、43人,集中在关堤乡。“台账整改得怎么样?”调研指导组走进关堤乡政府,首先查看乡、村两级台账整改情况。一盒盒文件看,一页页材料查,宋光旭对该乡扶贫干部说,总体上问题排查、问题整改等还比较扎实,可以看出基础工作均已有序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乡和村两级台账对于有关问题的描述要区分开、各有侧重,村级要注意具体到人和事,把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情况等描述清楚,乡里要对共性问题归纳提炼,该合并的合并,该修
改的修改。
“明白了,现在就去整改。”几名乡扶贫干部听完立即忙去了。
“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标准、程序都是哪些?”“‘两不愁三保障’指的啥?”在关堤乡张八寨村,史德猷提出一串问题,现场考党支部书记张吉政。
张吉政基本上能说上来,但不是很流畅。站在一旁的程武超快言快语:张书记,实际上工作都开展了,你不要生硬地去背,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理解:谁家是贫困户,他先自个儿申请,村里“四议”、公示7天,接着是乡审核,通过了还得公示7天,最后是区上批复、公告。一级接一级,一环扣一环。
史德猷幽默地说,以后再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晚上睡不着觉时,可以先给家人说一说,他们要是听明白,贫困群众也能明白。因为扶贫是个大系统、大工程,政策很多,只有咱当干部的先明白,才能给群众讲清楚。
“基层的活儿,让俺干没问题,但不一定说好。你们这一讲,以后就知道咋
说了。”张吉政感慨。
村民张锡亮的老伴儿,因脑溢血后遗症,17年生活不能自理,每月吃药得五六百元。儿子装修打工,儿媳帮助收缴话费,两个孙子一个刚考上大学、一个在上小学。调研指导组走进这个家,嘘寒问暖,算经济账,讲政策。
“3亩多地,一年下来有3000元,儿子儿媳一年也能挣三四万元,人均一年七八千元,咱够不上贫困标准,但属于‘五类人群’。”
“残疾鉴定了吗?”“办残疾证了吗”“慢病卡办了没有?有几个条件,要符合慢性病种,住院要满一年,得有主治医师诊断证明……”
宋光旭等人与老张边拉家常边讲政策,得知还没办慢病卡,对随行的该村党支部委员张玉敏说,村里跟进一下,有困难及时向上级反映,该补材料帮忙补一下,要出证明也尽力协调,尽量争取,给他们减轻一点负担。
“就老嫂子的负担重,但孩子们都能干,孙子学习又好,要往前看,生活肯定越过越好!”临走时,宋光旭再三鼓励张锡亮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