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最吃劲的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还有哪些“硬骨头”?基层工作是否扎实?群众获得感怎么样?
为此,市脱贫攻坚暗访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进行调研指导,发现问题,指导整改,推进落实。8月6日,本报记者跟随脱贫攻坚暗访调研第三组,来到经开区,走村入户,听贫困群众吐心声,与帮扶干部聊扶贫。
“先看看资料吧。”一下车,组长董文平边走边说。随后,十几盒各类材料抱过来,他和同行的张好铁、路青梅随机抽查。
黑皮鞋上沾满尘土,脸上黑里透红,村支书杨素敏谈起村情如数家珍:全村有19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5户,“六类人群”(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独居老人、危房户、重病户)59户,去年整村脱了贫。
“这上面为啥没有驾驶证、行车证照片?”路青梅翻看着一户“六类人群”的资料,上面显示:子女有赡养能力,有汽车。资料中,各种说明都在,还附上了汽车的
照片,但没有驾驶证、行车证的复印照片。
董文平接过文件盒一看,也认为材料佐证不够充分有效,立即让村里抓紧补充完善。
近两个小时的抽查,暗访调研组认为,该村贫困户资料整理较为扎实,“六类人群”的资料还需要重新过一遍,及时补充完善。
10时40分,我们来到三四公里外的张河村。村支书张光勇说,张河村属于非贫困村,但有25户贫困户,去年脱贫1户,今年预脱贫15户。
“对帮扶人咋管理的?”“‘六个精准’是什么?”“什么是‘4+2工作法’?”
一进村“两委”办公室,张好铁向村干部提出一连串问题。先是脱口而出,接着挠着头、红了脸,被提问的村干部有些不好意思:之前只顾埋头干,对政策学习没跟上。
张好铁说,村干部与贫困群众朝夕相处,既让贫困户稳定脱贫,更得让他们知道是怎么脱贫的,党的好政策都是哪些。干部要是不清楚,又怎能给群众讲明白?
“走,到贫困户家里看看!”董文平提议。
一转弯,就看见两个蓝色铁皮房,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厕所,已安上了新马桶。走进两间平房里,地上放着两箱牛肉方便面,桌上还有吃剩的油条。主人张天武不在家。戴着党徽的张天玉走上来说:“这是俺弟弟家,我是他的政策明白人。”
小院里种有韭菜、笋瓜及果树。张天玉感慨:“经开区执法局科长吕国强是帮扶人,隔三差五地来,收拾屋子时,光破烂就拉了3小车。还有,三伏天正热呢,他帮忙建铁皮房,可出了大力!俺弟弟脑子虽不清,但谁对他亲,倍儿清。前几天,墙跟边就结了一个笋瓜,像宝贝一样,用帽子盖着,等熟了送给吕科长。”
贫困户张文旺家,小院子干干净净,屋里就一个小孩儿在家。记者根据墙上的帮扶信息板,联系上帮扶人、经开区食药监局科员尹馨仪。
电话那端,尹馨仪说,这个家既很可怜,又令人敬佩,张文旺的儿子张玉林是一名教师,前年得了白血病,花了一二十万元,现在病情稳定了,还坚持给孩子们上课。
“张老师一直吃药,一盒药300元,
一天吃3片,一个月得好几千元。”尹馨仪告诉记者,他的3个孩子正在上学,每人每学期营养餐补助600元,住宿每人再补助500元……
走进贫困户张纪喜家,他刚从新乡给儿子买轮椅回来,花了450元。“老张,你的帮扶人是谁?”董文平的话儿刚落地,一个大男孩儿从东屋里摇着轮椅出来,话儿不是很清,但声音很响亮:“帮扶人张克峰,他经常来俺家!”
“家里4口人参加医保,区上代缴880元;家庭医生一月来一次,有10来项免费服务;金融扶贫,每年不低于2200元;产业扶持,一年1410元;还有呢,村里公益岗位,每月挣418元……”张纪喜讲起党的扶贫好政策,满脸欢喜,“今年脱贫没问题!”
“老张,门前这垃圾,赶紧清了。”走出家门,董文平转过身说。“中中中,马上将垃圾清走,再拉点儿土,把路垫垫。”张纪喜回答。
“上级发了一个轮椅,俺孩儿180斤,一年坐坏一个。按规定,3年才发一次,能否一年发一个?以旧换新也行。”离开时,张纪喜道出小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