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中篇:一马当先,攻坚克难
就像解剖麻雀,王保生带领党员干部一点点破解。
先说征地款分配。听闻钱下来了,南马庄人一片欢呼,家家户户算了一遍又一遍,几口人几亩地能分多少钱,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王保生不急着发,他有另一番考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有人上来扔出来一句话:地是俺的,是多少钱就得分多少钱。这是天理!
只见王保生卷起袖子,走到台下,一五一十地讲道:第一,村干部决不乱占一分钱;第二,政府对咱们失地农民很关心,如果抓不住买养老保险的机遇,我们老了怎么办?第三,搞集体企业是个门路,但很多没几年都搞垮了,群众的钱也没了,“办厂我们没经验,不如养个下蛋的‘老母鸡’。”
王保生继续说,在跟老党员老干部一起商量后,村里提出了“三三制”分配构想,即征地补偿款一部分直接分给群众,一部分为村民购买养老保险,一部分留在村集体,建设标准厂房,发展集体经济,“大伙儿有啥想法,尽管放开说。”
话儿刚落地,风凉话就来了——“村干部家是不是卖保险的?”王保生耐着性子并不回应,而是随后请来了市社保局局长,与大伙儿面对面讲解关于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的特殊政策。“天上掉馅饼?政府还能给我们发养老钱?”一时间,有人疑惑,毕竟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头一次听说这新鲜的事物。有人陷入深思。
方案细化、敲定后,王保生快速推进实施。“不种地了,也干不动了,在家歇着还能领钱,真的是掉馅饼了!”村民王明亮家不仅拿到了现金,第一个月还领到了225元的养老金,如今每月能领2000余元。
“三三制”分配方案中的第三份征地款,也紧锣密鼓地用于建设标准化厂房。2006年,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2.2万平方米的厂房矗立在南马庄东侧,到2008年的时候,一年能带来收益200多万元。
老问题刚解决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新问题又接踵而来。要知道,在农村,兄弟分家、村里分地、集体分钱历来是老大难,稍有不公,轻者落骂名,重者酿纠纷。
一年200多万元,对于一个村而言,已经不是小数目了。一部分村民想的是,尽快分到手,该干啥干啥。摆在王保生面前的难题是,人员众多,身份复杂,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得给集体公益事业留有余地,因为“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你走”。更何况这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列入市有关部门的关注议题。
南马庄必须先行一步。王保生召开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会议,组成改制小组,一方面对资产进行量化细化,一方面制订分配方案,所有的账目、所有的决定均晒在阳光下。
股权分两大块,个人、集体三七开,70%的个人股又分为三支:原始股占20%,土地股占35%,人口股占15%。此分配方案,既保证了各类家庭的股份权益,也确保了集体事业正常开展,因此一经公布就得到了全村绝大多数村民支持。
随后,由村集体和全体村民控股的新乡市博丰实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全体村民以三种形式拥有70%股份,并参与分红。公司总资产已达3亿多元,人均持股达2500股,股份
还可以转让和继承,南马庄村民人人变股民、年年能分红。
完成此次产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不仅解决了二次分配难题,更为南马庄今后的利益分配,提供了成熟的改革样本。4年后,村集体利用村北预留地,以入股的形式,与奥达公司合作开发建设,门面房租赁费一年创收100多万元。2014年,村集体又投资2亿元,筹建8万多平方米、1283套公租房,4000多平方米、90个地下车库,70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
直到今天,在南马庄,不管有多大多小的收入,均按照2008年那场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进行分配。对于改革的主持者而言,王保生格外轻松。
城中村改造,从来都是一个异常棘手的难题,它的第一个关口——拆迁,号称“天下第一拆”。
2009年1月,春节前夕,王保生接到了上级通知,新乡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启动,南马庄是其中之一。
支持、观望、反对,一时喧闹不止。
王保生连夜开会,先是党员代表会,接着村民代表会。开了一轮,又一轮,意见仍不集中。于是,一家家跑,一户户做工作。
门难进,听说书记来家里,硬是不开门。脸难看,平时还书记长书记短的,一说拆房便拉长了脸。深夜12点,王保生终于敲开了分包的几户人家,开口不谈拆房,而是陪上笑脸,拉着当家的,出去吃个便饭。
对方扔出俩字:不吃。
“不让你掏钱,俺自个儿掏钱。”“那也不去……”
王保生只得拎着酒返回,途中拐了个弯儿。30多年前在部队里入党的王志亭说,王书记,群众为啥不拆?你看,咱村家家住着小院,户户有门面房,全村光租赁费一年收入300万多元,日子远不是那个吃糠咽菜的时候了,谁也不愿折腾一回。再说,拆了房,咋赔偿,社区究竟好在哪儿,群众心里没底儿!
“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得调整。”
“书记老弟,要下定决心,一鼓作气,这一次拆不成,再拆根本拆不动。我们党员都会支持你。”
夜深人静,俩人相互打气。
接下来,王保生没有再开会,而是雇了一辆公交大巴,拉着党员和村民代表去了郑州等地,外出参观城中村改造典范。看到人家改造后,住上了新房,门面房收入的零头还比自个儿多,大家很是羡慕。
回来路上,王保生代表村党支部向群众承诺:以200平方米为基数,拆一补一,超过范围,执行1∶0.4的标准,干部与群众都一样,先拆先挑房,谁也不能搞特殊。
春节过后,元宵节紧跟。正月十六一大早,只听见一片机器声、墙倒声,村民一路奔走过来,“书记把自个儿的房拆了!”
区上不远处的另外一个村,也在此批改造之列。村支书闻声赶过来,很是吃惊,开口就问:王书记,要是拆不成,全村人不都骂你?
王保生憨憨一笑,想起了高新区城中村改造大会上的一幕,他作为代表上台宣誓。“咱可是站在党旗下,举起拳头宣誓过的人,不拆怎么行?”
顷刻间,一座两层半小院化为平地。而之前,村里的楼房不断野蛮“长个儿”,王保生家的院落,本也可以如此。他告诉家人,咱当干部的,不能把风气带坏了。
半个月后,王保生把全村42名党员拉近辉县山里,连续开了3天动员会,“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
从山里回来,党员们率先拆除了自家的房屋,接着说服自家亲戚动手拆房。王保生把全部党员分成小组,每组一次分包10家,先易后难,效果显著。但拆了一半,又遇上了麻烦。
村里有一户7口之家,做粉条生意。当家的老人已70多岁,党员、亲属谁去做工作都不行,“我就是不拆,死了再拆!”王保生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讲,一方面让出自己的安置房给他们住,另一方面帮忙全卖出存放几个月的数万斤粉条,同时安排老人一直没有结婚的聋哑儿子到村委会物业公司工作。
挑选新房时,老人又提出要低层。此时,村里大多数已拆完了旧房选好了新房,谁家的主意也打不得。王保生二话没说,让出了自家的一套房屋。
4年后,老人与300多户乡亲们,一起欢天喜地搬进新楼,终于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还是共产党好啊,听党话、跟党走,吃不了亏!”已是80多岁的老人感慨。
干一件,成一件。接着,再干。
南马庄有1200个坟头,2010年之前,进行过三次大规模迁坟。最后一次,迁到了牧野大道两侧绿化带里,到了初一、十五和忌日,村民沿路焚烧祭祀,堆堆火点,聚集路口,片片纸灰,弥漫空中。
改陋习,树新风,并非易事。
又一个清明到了。迁坟,历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王保生召集党员干部商量,定下了疏导、引导而不是强制、强行的工作思路,决定由村集体投入100多万元,建纪念堂,安放逝去的魂灵。
此时的南马庄,已进入了小康之列,群众素质也随之大为提升。对于再迁坟头一事,年轻人都很支持,一些上岁数的“老家长”心里有波动,认为挪来挪去,太烦人。说到冷骨火化,一些人抵制:人都死多少年了,还烧啥烧?
经历过一茬又茬难题后的王保生,心里比谁都清楚殡葬改革如何进行。
他再次一头扎进了群众当中,广大党员、村民也给予了他再次改革的力量。
村里统一买来纸箱、塑料袋,家家户户齐上阵,从祖上坟头开始,一排排挖,一片片捡骨架,然后送走火化。仅仅5天时间里,全村1200个坟墓全部实现冷骨火化,并统一安放。
从分款到拆迁,从产权改革到殡葬改革,一系列大事难题干下来,王保生感慨万千、触动很大。他说,在基层抓工作,千难万难,只要实干巧干,难也不难。
发展,总是推着人走。王保生的目光,越来越深邃坚定了。
下篇:党建引领,幸福花开
南马庄走过的每一步,时时刻刻都涌现出党员干部冲先锋、打头阵的身影,时时刻刻都展现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力量。
“那些年,不明白带头支持改革的,带头拆房的,为啥总是那些人。后来才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今年48岁的王奎强感慨。从当初对党认识很模糊,到加入冲在前、作表率的队伍中,他经受住了急难险重的考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转变、政治信仰的淬炼,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41岁。
南马庄群众忘不了,面对3年前的那场洪水灾害,是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确保了群众的财产安全。2016年7月9日凌晨4点,暴雨丝毫没有停歇的念头,紧邻社区东侧的新
一街已齐腰深水,雨水卷着杂物,像瀑布一样冲进社区地下停车库。
王奎强第一个冲出家门,边跑边拿起手机拨通了远在外地的王保生。“赶紧去广播室喊人!先挪车,再排水。”书记遥控指挥。
喇叭一响,十几名党员立即钻进了地下停车库。挪完30多辆有主的没主的车辆,天已大亮。紧接着,村民也加入进来,一拨人负责找水泵抽水,一拨人装填沙袋堵车库,一上午的忙活,你看着我的花脸,我瞅着他的泥腿,笑声响成一片。
“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有着24年党龄的王志亭,经常对新党员这样说。每天,只要上班,南马庄社区近60个党员,人人佩戴党徽,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党员家庭门口,钉刻着一块牌子,那也是警醒党员不要忘了入党时的初心,引领大家汲取先进的力量。
樊俊记得,11年前,那一场撕裂天地的民族灾难中,作为党支部书记的王保生一声倡议,党员干部群众来到村“两委”大院,你100元,我1000元,踊跃捐款近3万元,为灾区同胞送上一分温暖。
直到今天,王保生每年带头捐资,全体党员、干部、村民、个体企业纷纷响应,“爱心协会”收到爱心捐款达60多万元。
这几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老年俱乐部、图书室、中青年活动室、医疗室、幼儿园相继建立以来,群众办事、老人乐心、孩子上学等等,不用出小区。
王保生一家四世同堂,十几口人在一起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种德孝家风也传递给了居民,家家户户尊老敬老,和谐日盛。
“道德也是生产力”,他提出了以德治村倡议,村“两委”把“孝、美、和”纳入村民公约。在南马庄社区,随处可见整齐漂亮的“德孝”文化墙,到处能看到村干部忙碌的身影。党支部、居委会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里大小事情都通过民主讨论、公示公开,全村人就像一家人一样,有事一起商量,有难一起帮。
南马庄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120多人。94岁的殷武兰老人,是最长的一位。作为参保人员,她每月领取2000多元的养老金;作为股民,她一年从村集体分得4000元;作为高龄老人,她每月从民政部门领取100元养老津贴;作为失地农民,她每月从村集体领取300元补助。每年过大寿,社区还送上500元慰问金。还有九九重阳节、春节……
人心得以凝聚,爱心不断绽放,更在传
递。
2015年,王保生对口帮扶太行深山区的辉县市沙窑乡新庄村。几年来,他像走亲戚一样,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了解每个家庭的贫困原因。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他发现这里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农产品优质无公害,就提出开发新庄村优质土特产的扶贫建议。他帮助新庄村的村民把山里的小米、红薯、粉条等特产引进到市区销售,3年多来推销出价值数十万元农产品,他自己还拿出3万余元资金帮助村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现在新庄村基本稳定脱贫。
根据关堤乡党委的决定,王保生还担任小介村“第一书记”。每天,57岁的他,如同一匹负轭闯关的老马,不停歇地奔波在南马庄社区与小介村之间,20里的距离,记录着、见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在他身后,是刚刚建成不久的村史和党建合一的展览馆,那面“一马当先党旗红”的墙壁,那一张张从黑白入斑斓的照片,激励着他担当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