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城市之南,国家级高新区傲然矗立,绿树红花中,南马庄赫然眼前。
南马庄有匹“老马”,恳恳以耕大地,谦谦以待群众,抓机遇、谋改革、破难题,24年从未松套。
昔日的盐碱窝,早已蝶变为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社区,实现了人人是股民、户户有钱赚的致富梦想。
南马庄之路,一条在每个机遇来临都不放过的奋进之路,一条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的闯关之路,一条激励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担当之路。
上篇:战胜困难,就是机遇
从南马庄身上,轻轻一抖,便是一层岁月的沧桑。
溯至700年前,有马姓居住于此,故曰马庄。后有王姓、樊姓相继迁入,因地处新乡东南,南马庄之名沿袭至今。
最早的那批开疆辟土者,虽已化作历史的风尘,而一马当先的性格,早已融入南马庄人的血脉之中。
王保生不得不说。
1995年,他33岁,事业风生水起,小有成就。那一年,一家知名制药厂高薪聘其为总工程师,人还没赴任,高新区领导找上门来,“请”回村里担任村委会主任,老支书苦口婆心,“保生啊,我老了,你年轻又见过大世面,回来带领大伙儿一起干吧!”
王保生是从苦日子一路过来的。几经思想碰撞,还是舍弃了事业,返回了村里。
“我们村地处盐碱窝,种啥啥不长,大老远挑回一担水,再苦也得咽下去。”69岁的南马庄村民王志亭回忆,“能吃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成为乡亲们最大的念想。”
群众盼啥,干部就要干啥。上任第二年,王保生跑东忙西,终于引来了自来水。第三年,修通了水泥路。
在一个贫瘠落后又时有矛盾冲突的村庄,做一件实事,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然而,之后的10多年里,王保生几乎每三四年就作一次大难,可谓一串又一串。
2005年,南马庄土地被征用,过惯穷日子的人,一下子面对几百万元的征地款怎么花?是买车买房,还是吃喝?
2008年,集体经济有了收入,老门老户、返迁户、刚过门的新媳妇、新出生的婴儿、嫁出去的姑娘等,各等身份俱
有,产权股份如何分?
2009年,南马庄成为新乡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试点,300多户家庭,有房有院,一年光租赁收入300多万元。“天下第一拆”,拆得动吗?
2013年,上级要求推行殡葬改革,全村有1200个坟头,5天之内如何做到了全部冷骨火化,全部迁入纪念堂?
……
第一个利用预留地建设标准厂房,第一个给全体村民办理社保,第一个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个完成城中村改造,第一个完成殡葬改革,第一个成立村级爱心协会,第一个以村集体投资形式建设保障性住房……
今天,在南马庄漂亮的社区里,在南马庄激荡人心的村史馆里,南马庄的主人,早已成为了老师,他们骄傲地介绍着自己的经验,讲述着创下“七个第一”的荣耀,一拨又一拨慕名参观学习者,驻足深思,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声声赞叹。
然而,他们何曾知晓,那一个个不眠之夜,那一场场攻坚战,归根到底,又何曾不是观念的较量,是意志的磨炼,是党性的淬炼。
走过一程又一程,攻下一个山头,又涉过一个险滩。从1995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到200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再到今天,王保生在村干部位置上整整干了24年。
他很喜欢一本书,叫《苦难辉煌》。苦难与辉煌,发展与机遇,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吃不了苦,战胜不了难,好日子呀、辉煌呀,都是一句空话。
他很佩服一个人,那个以“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精神,刨好了自己脚下那块地的布衣村支书——当之无愧“中国村魂”的史来贺。
他也很欣赏一句话,那是改革先锋、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老书记常说的:错过机遇是罪人,抓住机遇是功臣,不找机遇是蠢人。
从1995年到2005年,从2005年到2013年,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个时间段正是南马庄摘掉穷帽子、走上富路的重要节点,也正是作为最基层乡村干部的王保生,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解难题的艰苦岁月,更是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忠诚映照。
长风浩荡,一马当先。感知大写意,更需深悟工笔画。(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