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辉 通讯员胡学海张吉
开栏的话
牧野儿女激情如火,因初心不忘而豪情满怀;先进群体砥砺前行,因矢志不渝而奋勇向前。新乡先进群体精神代代传承,先进群体队伍不断壮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激励我市党员干部重温初心、担当使命、勇于作为,从即日起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本报开设“守初心担使命谋出彩”栏目,挖掘一位位各条战线出彩新乡人的感人事迹,陆续报道一批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以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唤起更多的党员干部为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有的人,活成一片沙漠,精神干旱,信仰枯萎,满目荒凉。
有的人,活成一棵大树,不惧风沙,遮风挡雨,满目生机。
获嘉县有一位全国农林模范,他在国土绿化战线上五十年如一日,凭着“宁肯掉下几斤肉,不让绿色落了后”的拼劲、“离职不离岗,造林永不止”的韧劲和“学无止境忙钻研,科技育林富百姓”的钻劲,种下一棵棵绿树,改善一片片生态,富足一方百姓,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屏障,为国土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就是在岗勤政为民、在职奉献为民、离职造福为民,不忘初心、忠诚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张庆连。
离职不离岗,践行初心不懈怠的林业科技专家张庆连,正是一棵为大地遮风挡雨的树,一棵象征着共产党人品格和精神的树,一棵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树,一棵不畏寒霜虽粗粝、不忘初心志愈坚的树。
入党50年来,张庆连同志始终以事业为重,对党忠诚,担当作为,甘于吃苦。多年来,他白天劳动,晚上读书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搞科研、编资料,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科普文章300余篇,编著科技图书9部。他不惧艰险,坚韧不拔,在全国各地原始森林留下足迹、洒下汗水,终于建成我国首个资源丰富的榆树基因库。他串百家门、解百家忧,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温暖之手,1.5万公里的奔走,为林农果农提供技术服务5000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培训5万余人次,用自己退休工资免费发放林业技术资料2万余份。
入党50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五十年如一日做好事、行善举,不计报酬、不论得失,彰显了一名基层党员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共产党员奉献之歌。
似一棵不忘初心的“箭杆榆”,勤学善思,刻苦钻研,富有一种绿染大地、魂系梦想的中国气质
1967年,21岁的张庆连来到原太山公社林场当了一名林业技术员,看到周围农村的榆树大部分种类混杂,品质低下,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生活需求时,他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群众培育一种品质优良的速生榆树。
白天,张庆连参加林场劳动;晚上,查阅技术资料;到了周末就去访问有经
验的老农和林业人员。不管到什么地方,笔记本和皮尺是他随身携带的必备之物。那个时候他还没有自行车,每逢节假日,就背上两个窝窝头和水壶,徒步走到周边农村的各个角落,寻找优质榆树品种。
1974年5月的一天,张庆连走到辛章村林场涝河沟旁,眼前突然一亮,原来,一棵生长旺盛、主干挺直、树冠狭窄、似竹又像松的榆树矗立在他面前。当得知这棵榆树树龄还不满6年、树干却已超过了比它早三四年的榆树时,平时不苟言笑的张庆连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抱着这棵榆树狠狠地亲了一口。然后用红漆在树干上标了记号,并根据树形起名“箭杆榆”。
到了第二年春天,他爬上树采集了一袋榆钱,将榆钱种子小心翼翼地带回自己的试验田,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查看栽种的树苗,为其浇水锄草,修叶扶正。冬去春来,在张庆连的呵护下,箭杆榆树苗茁壮成长,高度和直径均超过普通榆树苗近一半,这让张庆连喜出望外。
时间来到1978年,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对于张庆连来说,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全国白榆考察组6位专家学者来到获嘉县,现场鉴定,确认这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独特榆树,他们将箭杆榆正式命名为“模式榆”,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与此同时,这项研究成果还荣获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我国榆树培育研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5年,怀着对林业事业的热爱和对林业科技求知的愿望,也为了能够为林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张庆连被推荐到原河南省百泉农专园林专业学习深造。他走进百泉农专园林系的第一天就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大学。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决心做到进学校不忘农村,当学生不忘农民、拿笔头不忘锄头,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那个时候起,“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的信念就深深根植于张庆连的心中,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入学后,他求知若渴,惜时如金。整整4年,他从不过节假日,即便是国人最看重的春节,他也是腊月二十八离校,大年初三就返校。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除完成学业外,他撰写的研究论文《榆树皮制作烧伤药》《榆籽油提取葵酸》等,分别刊登在《中国林业科技通讯》《百泉农专学报》等刊物上;1978年,他写的《榆树》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生时期著书的,在百泉农专张庆连是第一人。
为了寻找培育更多的优质树种,张庆连走遍了周边的山川森林。无论是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还是嵩山、
泰山、燕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不顾山风呼啸,豹吼狼叫,先后3次钻进海拔2000多米的太行高峰鳌背山的原始森林考察,寻找采集有价值的树苗。有一次,他一下采集了30多公斤的树种树苗,硬是沿着悬崖陡壁艰难地扛下了山。那一次,他的右肩被压起一个鸡蛋大的肉瘤,至今还留有疤痕。
经过不懈努力、苦心研究,1982年,张庆连终于建成了我国首个良种齐全、资源丰富的榆树基因库。这天他兴冲冲地跑回家,要把这个喜讯和妻子分享,可当他一进门时,却看到妻子躺在床上,一脸的病态。他急忙问:“怎么了?”妻子勉强挤出笑容说:“没事,就是平常的头疼脑热,过两天就好了。”这时,女儿眼里噙着泪水说:“俺妈前两天忽然晕倒在灶台前,我们放学回来才发现。让俺妈去医院看看,她一直说没事,就是不去。爸,带我妈去看看吧。”拉着妻子的手,张庆连的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对妻子有太多的愧疚,妻子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还操持着十几亩地,全家的担子都压在她瘦弱的肩上,为了事业,自己欠她、欠孩子们、欠这个家太多太多了……
榆树基因库不仅在国内科技界引起重视,还在国外林业界引发了积极的影响。1985年,应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麦迪逊教授邀请,一束由获嘉县林科所精心培育的榆树良种,带着友谊,飞越太平洋,加入了美洲林业科学研究的资源宝库。
1984年,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张庆连出任获嘉县林业局党总支书记、局长。他以科技干部特有的眼光和战略家的气质,提出了实现平原绿化的宏伟规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带领科技人员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对全县的林业现状进行摸排考察、分析、设计、栽种、管理。3年后,也就是1987年,获嘉县被林业部评为全国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在实现平原绿化先进县后,张庆连并不满足现状,继续努力探索,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和全县林业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大力宣传推广林木良种工作。从点到面,从庭院到农田林网和四旁片林,让林木良种繁育绿化。1989年,获嘉县获得“全国林木良种先进县”荣誉称号。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张庆连事业上的收获来自于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定力,来自于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精神,来自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来自于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在风雨中,他锻造扛起重任的铁肩膀;在大地上,他涵养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忠实地践行科技强国的工匠精神,诠释着一名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使命担当。张庆连似一棵不忘初心、扎根大地的“箭杆榆”,富有一种绿染大地、魂系梦想的中国气质!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