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文/图
河南民营经济看“两长”。一曰长垣,二为长葛。
全省105个县市,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长垣的方位何在?
论经济总量,2018年,GDP增速居全省第13位,税收占比第5位;
看考核评价,2017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全省第一,产业集聚区在全省位居第6位;2017年、2018年省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情况排名,连续位居省直管县第一。
今年以来,一路争先创优的长垣,再次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1月至5月,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6.7%,增速居省直管县第3位;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9.2%,增速居省直管县第2位;税收比重达到87%,在省10个直管县中居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居直管县第1位……
至少6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省直管县前3名,呈现出增长总体稳定,质量效益有所提升,实现了平稳开局。
成绩的背后,蕴藏着什么?
经济专家总结为“长垣现象”“长垣模式”。
长垣县委、县政府格外清醒,他们从来都是跳出长垣看长垣,站在全省看长垣,站在今天看明天。
他们认为,在全省县市中,长垣的经济总量不是最大的,长垣的区位优势也不是最好的,长垣的资源更是贫瘠的,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曾经黄河滩里,“春天喝不上‘糊涂’,冬天穿不上棉裤,十里八乡见不着瓦屋,小伙子娶不上媳妇”。
他们又很自豪,论让企业家、创业者感觉公平、踏实、有尊严,长垣绝对数一数二。
深圳德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松感慨:这里的领导干部观念很新,长垣办事的速度丝毫不亚于深圳速度。
当好负责的“引导员”
长垣的起重、卫材、防腐产业,都是原材料、市场、技术“三头在外”。在政府的引导、推进下,民营企业家们却能吃得千辛万苦,做出了一篇篇“无中生有的”大文章,实现了“零资源县”的战略突围。
向创新要动力。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奖补资金的“药引子”作用,以及“北起院”河南分院、华大基因研究院长垣分院、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院所“转化器”作用,长垣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奖励资金9106.5万元,引导规上企业研发科技项目885项。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1家,全省11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长垣占2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专利授权量、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数量均居河南省县(市)第1位,干事创业、创新创造在长垣企业界已蔚然成风。
向培训要活力。政府宁可过“紧日子”,也要千方百计让企业家强素质。长垣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作为企业家培训专项基金,积极引导企业家到
高等院校深造,对完成MBA、EMBA课程学习的,县财政补贴学费50%,引导企业家观念更新、思维转变,先后有15名企业家赴北大、上海交大研学现代企业管理。今年以来,又组织48名优秀企业家赴厦门大学参加“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邀请省科技厅专家教授前来宣讲……
一个地处黄河岸边的县城,长垣的气魄不小,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先后举办四届“中国·长垣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2013年承办第七届全国腐蚀大会,2014年召开长垣防腐招商大会,2016年承办中国工业腐蚀大会,2017年举办中国防腐“三新”学术会议暨国际博览会、“月满蒲城·情系长垣迎中秋返乡创业企业家恳谈会”,定期召开外聘专家观摩座谈会。
回归经济,是“长垣现象”又一催化剂。近年来,长垣吸引全国各地的长垣籍经济成功人士回归家乡,促成“人回转、钱回流、业回创”的良好局面,累计返乡创业3.23万人,带动就业14.6万人,被评为“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当好贴心的“服务员”
长垣县经济力量的主体是民营企业,拥有民营企业8654家,其中“四上”企业674家,民营经济贡献率占全县生产总值的90%、财政收入的78.8%。
然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能获得的支持更少。长垣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为民营企业撑腰壮胆、保驾护航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确保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为企业搭建产业平台。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开放招商的主平台、产业发展的主载体,推动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工业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结合产业发
展规律和县域实际,规划建设循环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健康产业园、防腐蚀及建筑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农业园区、服装产业园、再制造产业园等7个专业园区,引导规上企业集聚入驻。因地制宜在10个乡镇设立创业园,发挥用地及人工成本较低优势,服务小微企业成长,待发展壮大后移入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形成了城乡联动、梯次布局的企业培育体系。
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启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实现企业直接融资3亿元以上。出资2400万元设立“长垣县中小企业帮扶解困基金”,累计为企业转续贷18笔共计2.4亿元。惠民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1.02亿元,担保总额度达到10亿元,投入3200万元设立“长垣县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累计发放贷款4.92亿元,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六联六问”工作机制,对分包的企业或项目建设情况做到每月必看,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搞好服务。以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县建设工作为依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平台之外无审批,让企业少跑腿、办成事、不受气。
当好党建的“指导员”
党建强,发展强。
在长垣县,民营经济每推进一步,党建工作就紧跟一步。
据中国重机协会统计,全国现有起重装备生产企业654家,前三强均为河南起重装备企业,卫华集团名列第一。长垣县有88万人,1/10人员从事起重机产业,有人打趣:长垣起重机厂一歇,全国得断货。
走进卫华集团,红旗飘扬,人气高涨。这个“让世界轻松起来”的民营企业,在全省建立起第一家民营企业党校,成立的“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创造世界纪录1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8项,获得国家专利243项。
长垣县委主要负责人说,县委始终将“两新”组织党建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有为之处,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今天已有332个民营企业建立起了党组织。
长垣县委明确,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由非公企业和县非工委双重管理,实行党委和企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参与决策企业战略规划、年度计划等中心工作,使党组织成为企业发展的“定海神针”。
同时,采取外聘、内选、组织选派等方式,选派124名退居二线的科级干部和机关、农村党员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引导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党建水平。积极开展“三培养两推荐”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区、党员突击队等,引导党员在科学管理、科技革新、安全生产上发挥引领作用。
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也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红色引擎。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长垣强势崛起了起重、卫材、防腐、烹饪4大产业。其中,桥门式起重机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医用耗材等产品覆盖全国70%的市场,,防腐建筑产业在工程承揽、产值、利税、队伍数量等方面在全国占有份额均达65%以上,3万名专业厨师遍布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
也许,“长垣模式”无法照搬复制,但“长垣现象”却值得我们关注、深思。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在中原更加出彩、新乡振兴征程中,“长垣故事”定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