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乡·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6月13日 星期

80年的坚守与担当
——市第一中学校风溯源

王伟

2020年是市第一中学建校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笔者一直在思考市第一中学的文化和传统。特别是从2018年下半年,为迎接80周年校庆,学校党委启动了校史馆建设,面向海内外校友征集校史资料。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和校史办的同志接触了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走访了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倾听他们口述市第一中学历史,笔者深受感动,对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更加感受到市第一中学厚重的文化和优良的校风。

市第一中学的校风是什么?既看不见,又看得见。说看不见,是因为不具象,不像一件实物那么清晰可见;说看得见,是因为对于学校氛围,任何接近的人都可以强烈地感知到。

校风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底色和使命担当

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有底色的学校。遇到困难,不是等靠要,而是想法发展,去争创一流!市第一中学前身之一是豫北联中和太行五联中,1943年创建于太行山革命老区,建校之初,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三无现成的教材。驻村的庙堂作为校部、班队部,师生住进农民腾出的空房,睡的是地铺;冬天没有火炉,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课堂是在树荫下和农民的打谷场、院落;听课,开始坐背包,后来有了马扎,马扎就成了听课、开会、吃饭等活动的惟一坐具。1949年从太行山下来,接收了1940年成立的国民政府省立新乡中学。上世纪50年代初,师生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大型集会每人一个小马扎,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战争期间,师生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既要学习,又要参加反扫荡、支援前线、土改等活动。校址也不断迁徙,1949年迁至新乡市解放路,年底搬至文庙(现红旗区委驻地),1951年搬迁现址。因是新建学校,师生经常性参加建校劳动,老师们出钱买树苗、栽树,当年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后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贷款建设了南校区和东校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由一校一区发展到一校三区,在校生规模增长了10倍。规模扩大了,教育质量始终保持高位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教育质量为中心,创造连续10年不断攀升的高考成绩,办好了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把优秀学子留在新乡接受高中教育,让他们在父母身边安静地成长,这也是最大的民生。

基础教育给每个人打下的烙印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市第一中学时刻明白肩负的使命和担当,不忘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爱党爱国爱校传统,弘扬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精神,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从市第一中学走出去的学子,并成为他们身上永存的“一中痕迹”。

校风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形象和价值认同

学校的形象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形象,进而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在整理校史的过程中,大家讨论市第一中学教师的形象,有几句话最能表达:勤奋质朴,敬业爱生,至善至美。市第一中学是一个有故事的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市第一中学的老师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爱生精神,班主任深夜送生病就医的住校生,关爱特殊家庭的孩子,不歧视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受伤带病坚持工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师生中口口相传,历久弥新。老教师做好表率,青年教师更是做好传承。在市第一中学,青年教师结婚很少请假,父母生病住院、自己生病住院也总想方设法尽量减少对学生课程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爱国、责任、安全、文明、礼仪、感恩等教育在市第一中学始终坚持并逐步深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毕业进入大学后积极进取,学校每年都会收到许多高校发来的市第一中学学生获得各种奖励的喜报;走上工作岗位的市第一中学校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各个岗位上建功立业。历任学校领导坚持并不断发扬市第一中学“团结、严谨、求实、进取”的校风,“求知、求真、求健、求美”的校训,用自己的传承和坚守,精心培育并维护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进入市第一中学校门,品学兼优为本;迈出校门一步,身系一中荣辱。这是市第一中学历届学子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近80年来,从学校走出了众多优秀学子:齐锐新(1945届校友)、赵国瑞(1949届校友)、赵振业(1956届校友)、李玉田(1967届校友)、路江华和娄辛丑(1979届校友)、胡曼荻(1986届校友),以及张亚超、何碧玉、安玥琦等等,他们是市第一中学学子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市第一中学的学校形象和卓越的教育成果。

校风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教育情怀

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对教育提出了

“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要求。1985年,全国创办少年班的高等院校达到13所,随之国内一些中学开始创办少年预备班,为少年班提供生源。市第一中学从1989年开始,在河南省率先擎起了超常教育的大旗,当年招生一个班,对智力水平超出常态、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儿童,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成为国内较早开展超常教育实验的中学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坚持科技性和人文性并举,逐渐形成了“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怀揣成才梦的超常少儿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

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市第一中学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少儿班立足于多样化课程体系和个性化学习,开设设计思维课、远足课,强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少儿班走出的毕业生中,付华(美国软件开发)、何碧玉(美国纽约大学医学神经学系教授)、任庆鹏(全国学联执行主席)、安玥琦(曾受刘延东同志接见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辛晓阳(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等一大批青年才俊,已成长为行业精英。

作为办学者,我们理解超常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贵族教育,而是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在内陆欠发达的中等城市,坚持30年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体现着一中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坚守的情怀和为国培育英才的追求。

校风体现着一所学校对教育细节的要求和坚守

对学校而言,即便你教学质量、升学率再高,如果没有颜值,没有第一眼的眼缘,那么,造访者的好感度就要严重打折扣。学校的颜值可以体现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整洁干净;第二层次,文化气息;第三层次,美学体验;第四层次,课程化。教育无小事,校园里处处是课程,时时皆教育。过去我们对卫生、秩序、纪律的理解是肤浅的,对宿舍、餐厅的教育功能认识是不足的;现在,我们逐渐体会到,它其实是学生对学业的态度,是学校管理效果的反应,关乎学校风气。抓细节,抓习惯,抓现在,持之以恒。因为要求不一般,才能造就一所不一般的学校。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所有人共同打造的一道风景,它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潜滋渐长,并且需要不断的培育和校正。

历史上,学校曾经因为成立年代较久,在我市是唯一的省立学校,有些自高自大。学校随之出台了教学整顿计划,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校领导要深入各个教研组听评课。校史上至今还清楚地记载着当时的情景:政治组、史地组——吴书记;理化生组——沈校长,语文组、外语组——郜主任,数学组——张恒铎,体育组——阎世纯。要求校领导每周至少要听3节课,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课。这个传统我们至今坚持;每周行政办公会上都要汇报听课情况,有很多校领导都是超额完成听课工作。大家已经不再把听课当作一种工作,而是已经内化为一种行动自觉,体现着一代代一中人对教育细节的坚守。我们的老前辈——颜景崧老师,1950年从辅仁大学毕业来市第一中学任教数学课,去年已90岁高龄的他,重回母校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一定要备好课。”不备课不上课已成为市第一中学教师的教学自觉,学校推行的一课一研,目的是要不断地强化备课制度。

揆诸现实,殷鉴在前。在平时,常听到一句话:“生源好,成绩就好。”虽有一定道理,也不尽然。优秀生源需要优质教育,如同大树成长,不仅需要丰沛的雨露、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还需要精心的养护:修剪、浇水、施肥、灭菌、杀虫等,否则也会“泯然众人矣”。正如我们的一位老师所说,好的成绩是优良校风的副产品。所有成绩的背后有无形的校风在支撑着:市第一中学的书桌是最干净的,书籍的高度被限制在7厘米以内;市第一中学的学生在参加高考前是安静的,没有撕书的歇斯底里;离校前打扫干净卫生,维护好设施,将干净整洁的校舍留给下一届学生。

校风是历史的总结、现实的体现、未来的守望,优秀的校风是一代代一中人传承、坚守、发展起来的。在市第一中学这个安静的校园里,始终不变的是非常简单的人际关系、风清气正的风气、团结拼搏的斗志。我们呼唤优秀的校风,就是要认同她的价值,欣赏她的底色,坚守她的细节,市第一中学一定会在新的起点上,薪火骋志,砥砺歌行,屡创佳绩。

愿市第一中学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系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特级教师)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