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目标,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探索实践,是着力破解城乡垃圾难题、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对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市委书记张国伟在调研后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认真总结宣传毛庄村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再利用的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坚持由点到面,在全市逐步推开,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本报记者 焦亮
垃圾分类,看似事小,实则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新乡县坚持先行先试,对垃圾分类工作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朗公庙镇毛庄村探索实施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新形式,成功实现垃圾科学分类,减量99.7%,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难题,探索出一套垃圾治理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
一、毛庄村基本情况及垃圾分类概况
朗公庙镇毛庄村位于新乡县南端,与原阳县交界,距新乡市区20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426户、2056人,党员69名,耕地3800亩。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前,环卫公司每天从毛庄村清运44桶垃圾(每桶容量240升)到垃圾填埋场,镇政府每年支付给环卫公司10万余元垃圾清运费。2017年7月份,毛庄村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建设零污染村庄,撤掉了村中所有的垃圾桶(44个),改为村民先期在自己家中将自产垃圾进行初步分类,每天早上8点由义工上门收集后再统一进行细分。从实施情况来看,经过垃圾分类、就地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后,平均每月减少垃圾1316桶,每月仅有4桶垃圾由环卫公司来清运,垃圾成功减量99.7%,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教育引导,转变观念。按照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和中国酵道孝道公益团队制订的零污染村庄(社区)建设参考方案,由朗公庙镇党委牵头,毛庄村坚持从教育宣传入手,通过集中宣讲、入户宣讲、资料上墙、广播网络等宣传形式,利用“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孝道文化大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等活动平台,广泛宣传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环保理念及做法,着力转变群众观念、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参与垃圾分类、零污染村庄创建。
(二)科学分类,培养习惯。深入农户宣传指导垃圾分类,每户发放一封公开信、一套宣传页、一套垃圾变资源分类标签,从农户家开始推广“5桶”分类方法(可回收资源、不可回收资源、可做酵素资源、可堆肥资源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标签贴清楚,教育群众养成文明好习惯。村里统一组织义工每天上门搜集分好类的垃圾,到村上“零污染资源分类中心”统一进行再细分,共可细分为21类,其中可回收8类(旧衣服、旧鞋、白塑料袋、纸板纸盒、瓶盖、铜铁金属、塑料瓶、玻璃瓶);不可回收10类(彩色塑料袋、小食品包装袋、烟头、碎玻璃陶瓷、电子电池、化妆品瓶、药瓶、铝箔药板、充电器、纸尿裤卫生巾);其他3类(可做酵素原料类、可堆肥原料类、建筑垃圾)。
(三)一类一策,高效处理。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采取一类一办法,高效处理分好的各类垃圾。比如厨余垃圾分为环保酵素制作与堆肥两个部分,可处理100%的厨余垃圾;作物秸秆、花生秧等田间垃圾,汇集到酵素种植基地做堆肥,还有部分蔬果用于环保酵素的制作;建筑垃圾统一拉到分类中心分类存放,等积攒到一定量再次加工利用;有毒有害类垃圾集中收集,积攒一定量后交由专业公司妥善处置;塑料垃圾可回收的直接卖给资源回收公司,不可回收的暂存。目前,正在联系相关塑料工程专家完善处理方案,对于尿不湿和卫生巾等不可回收垃圾,由乡镇环卫公司统一清运。
(四)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发动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在专家指导下,把群众家里的新鲜厨余做成环保酵素,实现变废为宝,环保酵素制作户达90%以上,累计制作环保酵素150余吨。环保酵素用途广泛,可用于家庭日化保洁、净化水源、制作酵素香皂、堆制有机肥、农用驱虫等多个方面。目前,毛庄村的35亩酵素健康农业实验基地,完全不打农药、除草剂,用村里可堆肥资源做成的酵素堆肥可以提高土地肥效,改良土地中的化肥毒害,有效降解了土壤农药残留。村民还积极学习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组织义工在县政府楼前的凤鸣湖中投放环保酵素净化湖水、在洒水车和雾炮车中用环保酵素净化空气、在朗公庙镇沿河投放环保酵素净化河流。义工们还积极参与净塑活动,制作布袋子代替塑料袋,提倡节约用水,倡导勤俭节约生活方式,着力探索出一条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实施垃圾分类两年来,毛庄村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卫生环境由脏乱到整洁,垃圾不见了,环境改善了;二是群众由被动参与到自觉执行,垃圾分类成了新习惯、新风俗、新规矩,文明的行为方式逐渐养成;三是垃圾分类工作考验、历练了党员干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四是群众看到干部实实在在地办实事、做好事,打心眼里愿意跟着组织走,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
三、初步经验
(一)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增效,首要是解决人的观念转变问题。当前,我们面临城乡人居环境的外在问题,追根溯源是人的观念问题。在推行“垃圾分类、零污染创建”工作中,首先必须抓“人的观念”转变,解决好思想观念、价值观的问题。毛庄村在工作实践中坚持从教育入手,着力转变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让大家明白抓好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愿意做、自觉做、做出成效。
(二)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增效,核心问题在于加强党的建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推进垃圾分类能否顺利实施、持续推进、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毛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新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带领村“两委”干部和群众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农村垃圾围村难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贵阳、邯郸、寿光、焦作、长垣等地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也对毛庄村垃圾分类、零污染村庄建设进行了深入报道。
(三)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增效,关键问题在于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专业顾问团队的倾力支持,为毛庄村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常委兼秘书长李勇峰,中国发酵产业协会副会长、酵素分会秘书长周海龙,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中国科学院(台州)塑料产业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技术顾问邓代维,中国发酵产业协会公益部副主任谭宜永等一批重量级专家顾问定期到村开展宣讲,帮助解决难题。镇机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村级志愿者服务队、社会志愿者服务队全程服务垃圾分类、零污染村建设。特别是毛庄村由干部和群众组成的25人义工团队(超过70岁的3人,最年轻的仅有20余岁),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已成为垃圾分类的中坚力量。一辆三轮车,一个竹夹子,他们走村入户、不辞辛苦、无私付出,用行动感染着村民、影响着大家,用双手清洁着村庄、美化着家园,就是这样一群勤劳、朴实的毛庄人,带领着毛庄村迈向零污染,书写了乡村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典范。
下一步,毛庄村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加强科学管理、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抓实抓好垃圾分类工作,力争为全市探索路子、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