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记者王烁)董天知,原名董亮,曾易名董旭生,1911年生,河南荥阳县人。早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直接受党的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他考入北平宏达学院,参加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等党的外围组织。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董天知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敌人施尽种种酷刑。在政治诱降和死刑威胁面前,他始终大义凛然,忠贞不屈。
1934年冬,狱中政治犯50余人,为要求下镣、看报,举行绝食斗争。组织上考虑到董天知长期卧病不起,身体虚弱,决定不让他参加。他坚定表示,“个人生命事小,政治影响事大。”毅然参加绝食斗争。到斗争取得胜利时,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
1936年9月,董天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0月下旬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参与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建立山西新军的工作。1937年9月在牺盟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和抗
日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曾率山西各界慰问团到华北前线慰问抗日的第29军将士。同年11月起先后任山西抗敌决死第3总队政治主任、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和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后任政治委员)、山西第5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粉碎了反动军官李冠军策动的军事叛乱,指挥部队在晋南、晋东南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同时,为把新军建设成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1940年整军后,董天知任八路军129师决死第三纵队政治委员。1940年8月,董天知率部参加百团大战时,在山西潞城王(郭庄)村战斗中,为掩护部队突围,亲率警卫排奋勇作战,因寡不敌众,28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董天知牺牲时年仅29岁。
董天知牺牲后,牺盟总会在悼词中称他“是最优秀的牺盟领导者,是最优秀的青年模范,是最优秀的青年军事干部”。
据新华社电(记者王民)马振华,曾化名李之如、李泽民,1905年出生于河北盐山县。1922年,他在本村创办贫民小学、民众夜校,深受贫苦农民拥护。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马振华毅然舍弃教鞭,以货郎担为掩护奔走于乡间及各大小书馆,联络发展党员,组织民众和进步师生开展地下工作,恢复遭到破坏的党组织。在他积极工作下,党员队伍和基层党支部不断发展壮大。
七七事变后,华北相继沦陷。马振华不避危难,奔走各地,发起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1月中旬,马振华任中共冀鲁边区组织委员,同时任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会长、救国军政治部主任。为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马振华狠抓整顿工作,在各团设立政治处,建立士兵政治课制度,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部队政治气氛活跃,战斗力提高。短短几个月,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
伪军,相继收复盐山、庆云、无棣、乐陵和宁津等县城,有力激发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热情。
1938年夏,基于马振华在津南地区群众中的威望,上级党组织调他到地方工作。马振华先后担任中共盐山县委书记、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民运部长、组织部长、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从事发动和组织群众、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等工作。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宣传抗战形势,掀起津南地区的参军参战热潮。
1939年,盐山一带大旱。马振华的妻子为维持生计,逃避日伪军对抗日家属的迫害,携两幼女沿街乞讨。有同志劝马振华回家看看,他感慨地说:“像我家这样,甚至比我家还要困难的抗属不是太多了吗?只有把鬼子打出去,国家富强了,大伙儿才能丰衣足食。”
1940年9月,马振华召集各县区主要干部开会。由于叛徒告密,次日拂晓被日伪军包围。生死关头,马振华开枪射击,将敌人火力引向自身,掩护其他同志转移,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中共津南地委和宁津县委在宁津县前桃园刘庄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