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买世蕊的人生乐章
《河南日报》记者史稼轩 《新乡日报》记者李超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1963年2月19日,买世蕊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回族家庭。
买世蕊的祖父买化宝是回族享有威望的大阿訇,是一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劝善戒恶、品德高尚的穆斯林。老人家生前业余时间悬壶济世,从不收病人分文费用;买世蕊的父亲买立义、母亲马清香在当地都以乐善好施而闻名。
童年的买世蕊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大阿訇买化宝的孙女啊!”说这话时人们眉眼间、语调里洋溢着、流露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仰慕,让刚刚懂话的买世蕊小小的心灵里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慢慢地,随着年岁的增长,买世蕊懂得了,人们赞叹敬重、仰慕向往的原来是一种精神、一种品德,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祖辈们美好的品德、善良的人性、为人处事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幼年的买世蕊。
影响买世蕊成长的还有另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群特殊材料制成的特别的人们,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买世蕊的童年不仅生活在一个深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家族里,而且小小的年纪就让她有幸结识了一群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不再受苦受难而甘愿献出一切乃至自己宝贵的生命的“革命者”。
买世蕊的家紧邻一个老红军院。自买世蕊懂事起,爸爸妈妈就常常带着她来看望这些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曾经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最可爱的人”。买世蕊依偎在妈妈身边,听这些红军爷爷们讲长征故事、讲革命壮举、讲英雄史诗,是她最享受的岁月时光——
17岁的红四团通讯员郑金煜,过草地时饿得走不动路,留下的临终遗言是:“我要死了,但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
24岁的红四方面军藏族女战士姜英翻越雪山时脚趾被冻坏,为了跟上行军队伍,她从老乡家里借来斧头,砍掉溃烂的脚趾继续前进……
红军过草地时严重缺粮,大家都面临饿死的威胁,炊事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熬汤给伤员补身子,自己却饿死在草地上……
听在耳旁,记在心上,无数英雄的壮怀激烈,一代战士的高风亮节,就这样渐渐流淌进买世蕊的血液,滴入了买世蕊的骨髓,铸造成为她精神生命的四梁八柱。
在老一辈红军战士伟大情怀的熏陶滋润下一天天长大懂事的买世蕊,从心眼儿里崇敬热爱身边的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那时候,买世蕊不过八九岁年纪,但小小年纪的买世蕊却特别懂事。别的孩子这个年纪还在家长的怀抱里撒娇、在和街上的同伴们淘气呢,买世蕊却不同,只要一放学,或者节假日,别的地方都看不到她的影子。姐姐回到家,习惯性地叫着
她的小名问:“小芳呢,小芳在不在,小芳又去哪儿了?”妈妈总是微笑着无例外地回答:“隔壁院,给红军爷爷们做好事呢!”
买世蕊年纪虽然小,但在红军院里像个“小大人”:她给爷爷们端水喂饭,“指挥”他们按时吃药;她给爷爷们洗头洗脚,“命令”他们讲究卫生;她给爷爷们读健康知识,“要求”他们保养自己……她是看不见东西的爷爷们的“眼睛”,是听不见声音的爷爷们的“耳朵”,是失去下肢的爷爷们的“腿”,是没有了上肢的爷爷们的“胳膊”,更重要的是,她是这些红军爷爷共同的宝贝,大伙儿离不开的“开心果”。
爷爷们也有闹脾气、不听话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就会把“小芳”推到前面,让小芳去做爷爷们的工作。小芳不在时,工作人员就会“恐吓”爷爷们:“再不吃药,小芳来了,我们可要告诉小芳!”于是爷爷们就会顿时变得“特别乖”“特别听话”。红军院里的人都说:买世蕊既是爷爷们的“亲孙女”,又是他们的“严政委”,起得作用可不一般!
小女孩买世蕊为红军爷爷服务的故事当年在新乡可谓家喻户晓。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买世蕊为这些老红军不间断服务了10余年。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981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她被评为河南省首届学雷锋标兵,1982年又获得河南省首届十佳杰出青年称号。
人生的第一步至关重要。而买世蕊最初的学步就行得端走得正。从小到
大,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买世蕊一路走来,在人生的最初起步阶段,以至在以后的每一段岁月里,她都端端正正,没有走歪过半个脚印。
100位老人的“女儿”和300个孩子的“妈妈”
1981年,买世蕊到新乡市糖烟酒公司上班后,不管调到哪一个门市部,她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辖区困难户特别是孤寡老人的情况。哪里有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哪里就有买世蕊的“爸爸”和“妈妈”。30多年来,她孝老爱亲,照料了100多位孤寡老人,抚养了300多个陷入各种困境的孩子,她是多位老人的“亲闺女”,又是300多个孩子的“亲妈妈”,她用一颗朴素美丽的仁慈之心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乐曲。
五保户张友莲生活无助,买世蕊二话不说,包揽了老人家的所有家务,她为老人拆洗衣被,为老人买煤买面,为老人看病,一照顾就是8个年头……最后老人去世时,买世蕊又张罗着操办后事。
70多岁的王继荣身患癌症,丈夫去世后留给她两个痴呆的儿子。绝境中,是买世蕊一声亲切的“大娘”,是买世蕊一双温暖的手,让这个家有了些许希望。买世蕊不仅把自己承包门市部挣来的钱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还向民政部门领导提出救助建议,终于使王大娘的病得以正常治疗,两个残疾儿子的生活得
到妥善安排。老人临终前拉着她的手,泣不成声:“闺女呀!要不是你,俺的家早散了,俺也早走了。有你在,有政府在,我就是走了也放心了!”
80多岁的老红军李祖传和老伴身体都不好,他们唯一的女儿不在身边,女婿又是现役军人,常年执行飞行任务,不能照料老人。买世蕊一直坚持上门帮助两位老人料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刷碗,里里外外没有不干的。后来老人卧床不起了,买世蕊又端屎端尿,一直伺候到李祖传老两口去世为止。
河南省荣军医院和荣军休养院里有36位没有成家的特等和一级伤残军人,买世蕊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多有不便,就抽出时间去为他们洗衣服、拆被子、打扫卫生。时间久了,一些盲人荣军听到她熟悉的脚步声,就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相互转告说:“咱闺女又来了!”老红军王大元病重时,拉着买世蕊的手激动地说:“孩子啊,我13岁参加革命,一生无儿无女,是你让我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买世蕊照顾这些孤寡老人不掺一点私心杂念。解放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的李彦斌老妈妈体弱多病,半身不遂,生活困难。买世蕊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去看望老人,除了为老人送钱买药,还将老人的柴米油盐生活费用全部承担下来,一做就是十几年。十几年了,老人一直以为这位喊她“妈妈”的“闺女”是政府派来照顾她的人,一直到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记者过来采访,李彦斌老妈妈才终于明白她这个半路“闺女”是从自己口袋里一点一点抠出钱来帮助自己的。李彦斌老人拉住买世蕊的手不愿放开:“你叫我说啥好呢闺女,我积了什么德修来这样的福分,能遇上你这样的好人!”买世蕊抱住老人,安慰她:“我是共产党员,这都是党让我这么做的,我们应该感谢党!”
买世蕊照顾孤寡老人从来不讲条件不怕艰难。1986年的一天,当买世蕊来到南桥办事处,向办事处主任询问辖区最困难的老人时,主任面带愁色说:“要说最困难的人家就是魏河英家了,她丈夫去世的早,家里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她本人腿有残疾,身上还有严重的传染性皮肤病,帮扶的人一上门,看见这情况,就不愿意去第二次了。”听到这种情况,买世蕊对主任说,您带我到她家里去看看吧!当时已是傍晚时分,一进门,黑洞洞的,买世蕊问:“怎么不开灯?”黑暗中老人有气无力地回答:“哪有钱交电费。”买世蕊点了蜡烛,看见床上铺的是一堆烂棉花套,3个孩子衣衫褴褛。买世蕊上前想接触老人,老人却本能地躲开了。买世蕊心里难受极了,她丝毫没有顾及老人的皮肤病和她身上散发出的异味儿,毫不犹豫地上前一步,一把紧紧抱住老人叫了声“妈妈!”她说:“妈妈,我一定要帮您!咱们有党和政府,什么困难也不怕!”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