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青春
方圆八百里太行,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名胜古迹,绝壁长廊……这一切都被浓缩在高2米、长50米的巨幅水墨工笔画卷——《太行山居图》中,大气磅礴,引人入胜。日前,市政府退休干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张光奎对记者说:“为画《太行山居图》,我用了7年时间;为迎接新乡和平解放7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身为一名老党员、老兵,我也算尽了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
1944年,张光奎出生于获嘉县,家人以经销颜料为生,常收旧书作包装纸,书中的插图,引起了他的莫大兴趣。新乡和平解放后,张光奎读小学时,就显现出了美术天赋。1963年,张光奎投笔从戎。1964年,《解放军报》发表了他的美术处女作《做红色接班人》,引起所在部队的关注。
1967年,张光奎因视力原因退伍还乡。在企业工作期间,他求教名师,苦练技艺,创作的年画《教子务农》《双手开出新天地》等,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欢庆胜利》获“新年画”奖。1977年,他创作的连环画《奇冤疑案》,被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张光奎调入市体委工作。1980年,他创作的连环画《魔海事件》,再度被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80年代,张光奎创作的电视剧《青龙剑》在央视播出,随后被调入市政府,任信息科科长等职。业余时间,他继续从事美术创作:1999年,他在退休的第二年为我市改革先锋立传;创作的连环画《吴金印的故事》,向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礼,被新华出版社出版。2001年,作品《老宅》在中国工笔画院举办的首届工笔画大展中获优秀奖。2012年,作品《唐风雨韵》在“画说武当”全国画展中获优秀奖(最高奖)。
此后,张光奎面壁多年,厚积薄发,
酝酿创作巨幅水墨工笔画卷《太行山居图》。他在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辗转采风后,尝试绘画山水林泉、房舍民居等景物,以展现太行雄姿和豫北新貌。
张光奎说:“我的作品接连获奖后,朋友们都希望我能画出传世之作。我想,传世之作必须题材好,而巍巍太行就是很好的题材。上世纪80年代,我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曾在央视播出,如今画巍巍太行,我也要画长卷。谁知这一画,越画越有激情,40米也没收住,就画了50米。”
2017年11月7日,时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的冯大中等十多位名家莅新观摩后,对张光奎的《太行山居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画作彰显了太行山的雄伟、博大的气质,在构图、用笔、着色和渲染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去年以来,张光奎进入创作冲刺阶段,对于不满意之处,毅然裁去重画。仅仅郭亮洞一处,就画了6次。他几乎
每天都是凌晨3时起床,有时辛苦创作一天,仅能完成巴掌大一片画面。经过7年艰辛努力,50米长卷终于完工。
《太行山居图》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照搬,而是以巍巍太行为背景,展开丰富想象。100平方米的尺幅上,北有安阳文峰塔,南有二七纪念塔,中间有白云寺、百泉湖、潞王陵、望京楼、比干庙、小店河等,景点错落有致。山间民居约有数百座,画面上不仅有存世多年的沧桑老屋,还有“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革命旧址,更有红旗渠、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画面上不仅有晋商古道、晾晒被子的农家院和独轮车,而且有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历史感厚重,极具时代特色。有的房舍墙皮掉落、砖石风化、弹痕犹在……
据专家点评,该画卷的创新之处:一是工笔画尺幅之大未见记载,二是水墨工笔少有人为,三是以房舍为题的长卷画作实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