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殿芳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人民群众对环境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怎样满足群众愿望,让新乡更美更宜居,成为市委、市政府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和重要依据。刚刚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部署,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卫河生态景观带、沿黄生态带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的全力实施,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城市乡村,以“五湖四河两渠”为主的水生态体系和以“32231”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描绘的“让生态塑造空间、让空间创造价值、让价值改变生活”的生态美景正向我们走来。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城打造品质环境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项目是我市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市政府一周一次例会足以证明这个项目的分量。今年我市将加快推进凤泉湖湖体及景观工程、凤凰山生态公园工程、生态城域内城中村(棚户区)改造、8条主要道路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做好省十大水利工程涉及我市相关项目推进工作;围绕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科创五大产业,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力争生态城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铸新城。
记者昨日来到凤泉湖工地,只见偌大的工地一眼望不到边,各种工程机械紧张作业。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的凤泉湖水域宽阔,几乎是4个西湖那么大,堪称我市第一大湖。建成后,不仅是“五湖四河两渠”为主的水生态体系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把距离市区最远的凤泉区以这种美丽的方式紧紧相连,将为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立下汗马功劳。
沿黄生态带做好“黄河”这篇大文章
黄河滩区远离市区,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利用靠近黄河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市启动了沿黄生态带项目建设。沿黄生态带建设项目虽然启动时间不长,但推动力度很大。规划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及黄河历史演进的高度,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是一个高水平、大手笔、创新性强的规划。
记者从市沿黄生态带建设指挥部了解到,今年我市要求沿黄“三县一区”和各有关部门加快推进70公里沿黄岸线、420平方公里示范段建设,启动实施“五带”“九园”“五镇”“八路”和“12个美丽乡村”等39个重点项目,将沿黄生态带打造
成为黄河岸边的山水园林、郑新融合的生态纽带、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发展文旅康养的重要平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区、城乡统筹的试验区、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示范区。
4月13日晚10时,随着控导工程连接线平原示范区段铺完最后一车沥青,该区16.9公里的控导工程连接线提前17天顺利实现全线通车,率先打响沿黄生态带建设的“第一枪”。
卫河综合治理3年后让母亲河重现风采
作为母亲河,卫河在无数新乡人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成为新乡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一石激起千层浪,卫河综合治理工程从启动那天起,就备受瞩目,牵动人心。因此,我市要求有关部门要高质量策划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道路、景观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为重点,编制统一规划,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卫河综合治理的目标,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卫河沿线城市节点的重要性和拆迁难易程度,我市确定劳动街—新飞大道,九龙口—西华大道2个示范段,要求有关部门以示范段的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带动卫河市区段综合治理的整体推进。通过沿岸道路建设贯通、景观改造提升、设施功能的完善,推动沿岸周边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建设,改善沿线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把卫河市区段建成集水利河道、绿色廊道、景观廊道于一体的带状公园,形成卫河风情、运河文化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的生态景观带,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卫河综合治理是我省四水同治十大水利工程之一,我市将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综合效益,坚持全面统筹、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坚持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让良好的水生态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新增长点。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跨入快车道,在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市进一步加速建设以“32231”为主的生态林网,按照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将国家储备林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同时,大力推进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延津县主题森林城、黄河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和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3个苗木基地、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点工程。
通过重点生态项目的实施,我市加快了生态治理与修复、构筑生态屏障的步伐,美丽宜居的生态美景正向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