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文明·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4月13日 星期

南太行弧形地带的水系


南太行山区的地理、地貌受地质结构的制约,沟壑密布,河流湖泊很多。这里的地下水多样化,在古代至上世纪中叶,辉县市的北部山区仍有很多自流泉,它们的涓涓细流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汇泉”,位于今百泉镇的西北。1958年前后,“汇泉”干涸露底,当时底面上有大大小小、多种颜色的鹅卵石,很漂亮,后来被当地老乡填埋,开发成耕地。以下即是南太行水系的源头:

第一条水道起源于辉县市北郊的百泉湖,规模比较大,在古代被认为“卫河源”之一。此地古代建有“卫源庙”、“卫源亭”等纪念性地标,几十年来时常发生断流,如今从北部山区引进新水源,基本已救活,但流量比原来小了许多,所以被称为“百泉河”。它在北方,与济南的“趵突泉”、“珍珠泉”一样,有过很高的声誉。

第二条水道起源于辉县市东南的黄水乡,称为“黄水河”。其源头是太行

山前一处清甜的泉水,老百姓很早对它进行开发并围成一口泉水井。后来开发成一个小水库,现在有多家私营水厂在此提炼纯净水或矿物质水。

第三条称为“石门河”,位于辉县市的西北部,而它的源头还在太行山深处,从西北往东南方向流。著名的八里沟大瀑布,就处于石门河的中游。

第四条称为“峪河”,由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向南进入辉县市境内,先注入宝泉水库,然后折向东南方向,经峪河镇北侧,再折向东南,在获嘉县北侧的冯村附近汇入卫河。

第五条发源于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水经注》中注释,认为其是卫河的主干部分,古时因其河水清澈,故名“清水”。所报的源头在修武县北的白鹿山东面的黑山,向东南流经辉县市的吴村镇进入获嘉县,在该县刘桥村东与第六、第七条汇合。

第六条是“大狮涝河”,发源于武陟

县,源头在黄河北岸的内洼地,向东北流,经修武县东南,进入获嘉县,经过黄堤镇东,向正北流,在刘桥村东注入卫河。

第七条是“大沙河”,在“大狮涝河”北侧,两者几乎平行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流,一般把其当为卫河的西南支干部分。

上述七条(包括卫河主干)水流中,第四条、五条、六条提前在获嘉县境内汇合,其它几条在我市西北郊的合河镇汇合。卫河流过我市之后折向东北,经卫辉市、滑县、内黄等豫北地区,然后奔向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注入渤海。从古至今综合评价,卫河是我市拥有的最大流量的河流,是流经面积最广、流程最长的河流。

南太行的地下水很丰富,它们直接为周围的水库和河水补给。泉水的类型和性质也各有不同,有的与断裂带有关,源头出自元古代变质岩、花岗岩,它

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较多,泉水属偏硅酸盐型的,品质较高;有的出自石灰岩溶洞,属于碳酸盐型的水质。另外在靠近平原部分,属于第四纪沉积的沙砾岩,也有丰富的含水层。其中在10000多年前,太行山区曾有过冰川沉积,保留有冰碛层,是水质最好的矿泉水层。总体来说,南太行的水质较好,口味甘甜,是新乡人得天独厚的天然“滋补品”。

南太行山清水秀,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品种多样化,已开发的有辉县市西北部的齐王寨、万仙山、九莲山、郭亮、关山等名胜风景区,靠近中西部的有八里沟、石门水库风景区、白云寺国家森林公园、百泉风景区等,还有许多水库正在修建成为旅游风景区。加上焦作市、济源市、鹤壁市、安阳市在内,南太行山弧形地带旅游资源如此密集,在我国也是比较少见的。(待续)

(记者赵劲松通讯员郑义群)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