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乡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4月11日 星期

情系扶贫展芳华


□本报记者翟京元

初春,乡村的夜已透露出一丝暖意。凤泉区潞王坟乡李士屯村,此刻已是晚上11时,从一个普通民居的二层窗户里,透出灯光。屋里,李士屯村驻村工作队还在整理扶贫材料,驻村第一书记王广华时而凝神思考,时而伏案疾书。

王广华是2018年10月来到李士屯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从市文明办到村里,工作环境变了,工作对象变了,工作任务变了,但不变的是他那一颗火热的心。

李士屯村是潞王坟乡4个贫困村之一,扶贫任务最重。怎么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一切都要从实践中寻找答案。

扶贫工作是实打实的,你干的工作群众都看在眼里。王广华经常对队员说,驻村工作不单单在材料里,也不仅仅在汇报中,而是在群众的幸福感里。

在李士屯村党支部副书记贾德兵记忆里,李士屯村曾经有着令人羡慕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制革厂、石料厂、面粉厂,不仅充实着集体收入,也让村民有着不错的收入。时过境迁,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村民不得不继续依靠传统农业生产,经济很快落后于周边村庄,最后竟成为贫困村。

抓基层党建,抓精准扶贫,抓政策制

度落实,抓惠民实事,从2012年开始,驻村工作队就把将李士屯村建设成一个“美丽乡村”作为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

无论是脱贫还是发展,都要做好调查研究,入户调查是一项基本性工作。农村生产作息不同于城市,驻村工作队员白天忙于整理材料,就利用午饭时或晚上时间入户访问。他们常常用一包泡面果腹充饥,一周内有5天住在村里,真正做到与村民生产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驻村工作队把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作为重要任务。李士屯村南边的铁路涵洞,常年有着半米深的积水,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去年驻村后,王广华先后联系市卫河共产主义渠管理处、市水利局、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等单位,设计了十几个方案,历经3个月时间,终于把这一困扰村民多年的问题彻底解决。

如今,在李士屯村,干部群众逐渐认同了“智志双扶”思想。村“两委”干部也认识到,农民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思想,思想问题解决了,脱贫就解决了,发展就有后劲了。

一年来,市委宣传部领导多次调研,确定以文明创建推进“智志双扶”的工作思路,谋划产业扶贫项目,培育文明乡风。

这一年,市委宣传部“精神扶贫助

力脱贫攻坚”微型党课宣讲团来到李士屯村,《乡亲不富誓不休》《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等宣讲课,为贫困户提供了精神动力。河南二建集团志愿者服务队来了,“一桌一椅助力少年成长,情系教育温暖祖国栋梁”主题爱心活动,让李士屯村的教育扶贫工作走向深入。市演艺公司、凤泉区宣传部等单位来了,一场场文艺演出让村民接受了艺术的熏陶,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同时,李士屯村小学150名师生也走出去了,他们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平原博物院参观学习,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翻开驻村工作队2018年的成绩单,我们看到:2018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在之前脱贫90户基础上,实现新脱贫5户;建设村综合文体广场、文化大舞台、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标准化卫生室、爱心超市;建成李士屯村污水排放系统,修建9条村内道路,并将村

中所有道路进行绿化、硬化、美化;投资73万元在凤泉区经济发展集聚区建设李士屯村扶贫标准化车间,村集体年收益5.1万元。

这一切,凝聚着王广华和驻村工作队员的辛勤和汗水,王广华也时刻被队员们感动着:队员高玲,来自市社科联,51岁的老大姐是第一次驻村,无论生活条件多苦,都力争干好每一件事;队员常明曌,来自市文联,这名80后姑娘已经习惯了农村的艰苦生活,常常在深夜书写着对扶贫工作的思考;队员王鹏、王巍和王艳琴来自凤泉区,他们克服着无法照顾家人的困难,以一颗忠诚之心,扎根在群众中间。

这个深夜,王广华思考着李士屯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思考着产业带动的最优选择。简陋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数面村民送来的锦旗,那一句句感谢,是对驻村工作队员工作的认可,更是对王广华青春年华的褒奖。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