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中段,宁陕,陕西省会西安南枕的绿色屏障。这里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然而,其经济与西安相比,却是另一番光景,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宁陕未脱贫户劳动力有1157户1854人,其中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共1005户1580人。
勤劳如周世红、黄兴,他们在这片乡土上积极探索,农业合作社模式将贫困户与产业相连接,试图辟出一条光明的脱贫坦途。碧桂园等企业的到来,对产业合作社的促进显而易见,打开相关农产品销路的同时,又对产业升级进行扶持。
与大多数90后不同的是,周世红并没有漂泊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而是留在了家乡宁陕。
从2008年辍学打工,到2011年开始学习养蜂,再到2013年创办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周世红成为了村里的“扶贫带头人”。不同于普通商户,周世红的养蜂产业采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本地成立养蜂基地,再将标准基地里的蜜蜂分配给贫困户,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指导,教贫困户养蜂,最后统一采集销售。
这样一来,贫困户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劳有所得,养蜂产业也能依托乡村资源实现发展,而合作社则成为连接双方的枢纽,双赢局面得以出现。“宁陕祖祖辈辈都在养蜂,但是改良技术之后的新式养蜂很少。”周世红表示,以前的每家自产的蜂蜜产量低,改良技术后使产业化成为可能。
目前,周世红已经将合作社规模扩展到了5个标准养蜂基地,1000多箱养蜂,正常丰收年可年产1.5万公斤,并且开创了自己的蜂蜜品牌“疯婆娘”和“风情谷”。
无独有偶,在宁陕的另一个村子,绿宝合作社的创始人黄兴也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来种植豆类等特色农产品。“头两年在没有成绩的情况下,要说服农户加
入我们、信任我们难度不小。”黄兴回忆说,“做了两年之后,农户看到确实还不错,也都乐于将土地交给我们统一管理。”
据黄兴介绍,农户合作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农户在自家土地上耕作,合作社提供技术、子种和肥料给农户,农户种植合作社所要求的作物,合作社用高于市场的价格定期回收。另一种则是将农户的土地征租过来,给予适当的租金,并聘请当地有劳动力的其他农民进行种植。
经过五六年的实践,黄兴的合作社的土地规模达到了近4000亩,设立了4个站点,带动农户400多户,其中200多户为贫困户,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了近300万元
不论是周世红还是黄兴,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都是销售。如何让产品走得更远,是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018年5月,碧桂园扶贫团队的到来,使合作社的销售难题得到了解决。
碧桂园在宁陕各村里选出若干“老村长”作为编外人员,给予培训和薪金,通过他们将资金、政策带到各个家庭。此外,碧桂园还通过投资本土公司、帮助当地企业从银行贷款、为其策划项目等途径,来扩大他们的经营,以壮大当地企业。
“对贫困户来说,脱贫其实并不难。我们为他们提供了技术、籽种和其他材料,他们只需辛勤劳动,就能丰衣足食。”在黄兴看来,合作社模式的浅尝辄止是不够的。脱贫后不返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注入。
宁陕拥有陕南独有的风光,有林地33万公顷,森林覆盖高达90.2%,子午古栈道由南向北总穿而过,又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鹮汇聚之地,旅游资源丰富。周世红和黄兴都希望,能够在合作社和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搭载民宿、旅游,真正盘活当地的旅游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之路。
“人流量”成为宁陕发展旅游的一大难题。黄兴计划在合作社基地周边发展田园综合体旅游,他坦言,如何引流也是难点。
“单是资金的注入,而没有带来足够的客流量,是无法将这个地方盘活的。”碧桂园宁陕扶贫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计划将产业反哺旅游路线,旅游路线再带动产业发展。”可期待的是,碧桂园庞大的社区资源,可能为宁陕带来更多的客流量。
而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后如何进行社区的重建、乡村的振兴,则是学者关注的问
题。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瑞凯表示,宁陕脱贫后的区域活化,一是真正发展起旅游,或植入新产业,盘活资源;一是社区重建,文化传承与更新。
宁陕县与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等高校就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在这方面,碧桂园等企业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宁陕山区居民正在陆续迁居到山下的安置小区,周边产业也正在筹建,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正呈现出它的面貌。(碧桂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