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4月2日 星期
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带动作用彰显
传承工匠精神推动科技创新

朱义兵在指导劳模工作室的年轻技术员开展技术创新

本报记者 丁艳冰文/图

他们勇立潮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星光熠熠,在科技创新路上闪耀着动人的光芒。他们用点石成金的工匠精神,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用对事业和技术的执着追求,开辟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蹊径。

新航集团豫北转向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朱义兵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我市最早建立的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之一。从2011年开始,这里汇聚了该公司以全国劳动模范、“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朱义兵为领头雁的多名技术人才。

朱义兵是一名精通车、铣、磨、钳、数控、线切割等工种的技师,他看到有些工位脏、累、危险性高,就立志改善一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朱义兵第一次做技术改善是给六角半自动车床加装自动停机装置。由于车床操作程序较多,工人动作稍微慢一点,零件就会报废。拆、卸、装……深入研究后,朱义兵在车床上加装了自动停机装置,这下子,工人干活轻松了,操作时不再手忙脚乱,报废零件的事情也很少再出现,生产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次改造让朱义兵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

一次到银行取钱时,银行柜台的自动点钞机给朱义兵带来很大启发。经过反复设计制造和试验,一台运用数字、电子、机械等多种技术的“数控多功能自动同步分度机”在他的巧手下问世。自动化代替了人工操作,生产线全部实现一人多机和标准作业,人员也从原来的14人降至7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持续改善,现在,只需要2名工人就能够操作生产线上的10多台设备。这个改善项目成为改善创新的成功典范,被评为豫北公司“改善创新一等奖”、中航工业“科技创新奖”。

加入朱义兵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多,大家在相互学习、潜心钻研中,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累计完成自主研发课题近500项,获得8项国家实用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河南省百项职工技术创新奖,为企业创造价值2000余万元。

2006年,河南心连心有限公司在生产线上引进使用了能够节能减耗、自动控制的高压变频器。然而,运行5年,变频器不断出现故障,每年的维修费就需要数十万元,且返厂维修往返的时间需要一个月,对整条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造成很大影响。运行工段长李学科和同事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如果自己能维修,既节省了高昂的维修费,还不耽误生产,那多好。

2014年8月1日,河南心连心有限公司成立了“李学科创新工作室”,专门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在公司的支持下,李学科和同事一步步摸索,最终找到了高压变频器故障原因,并熟练掌握了维修方法,维修费从最初的每块5000元,降到现在的不足10元,维修周期也从2个月~3个月缩短到两三天。短短4年多时间,他们为公司节约维修费300余万元、改造费200余万元、新购变频器费300余万元,技术推广后增加的价值、设备稳定运行带来的间接价值更是超过2000余万元。

新乡中新化工有限公司大学生学习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7月,自成立以来,创新研究硕果累累。针对公司生产中出现的设备故障、技术瓶颈,工作室成员组织专题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大家集思广益,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2018年,该工作室关于真空泵改造

的《一种换热气阀压盖》实用新型专利正式通过专利申请,该项技术有效解决了变压吸附真空泵排气温度高、不能长周期运行的缺陷,仅投入20万元即实现了设备的稳定运行,每年仅检修费用即可节约80余万元,节约设备本体更换费用100万元。

该工作室成立至今,先后承担完成实用新型专利1项、管理创新15项、科技创新40余项、各类“五小”成果若干。通过工作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促进了广大职工快速成长,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整个集团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勤奋钻研练就高超技能,自制工装近百余套,技术革新几十项,实现了一些特殊加工工艺从无到有的突破。”在2018年12月召开的省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省领导为孟祥忠点赞。

“激励我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一颗匠心,不断提升技能,勇攀技术高峰,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不断迈进。”新航集团平原公司的孟祥忠

说,作为大国工匠、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头人,要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强大动力,动员带领更多职工实施创新创造计划,形成岗位全员创新、班组团队创新、创新工作室引领创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创造模式。

2013年4月,新航集团命名了“孟祥忠劳模创新工作室”并授牌。“孟祥忠劳模创新工作室”17名成员全部由获得过新航集团表彰的优秀班组长组成,涵盖了新航集团平原公司产品科研、生产、装配、试验、工装、保障及计划管理等不同职能部门。

孟祥忠在创新经验交流中发现,不同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创效活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少工作室只是立足于本行业、本工种、本岗位,效果有限。如何让各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创新创效作用最大化?孟祥忠主动联合中信重工的刘新安、安钢的李震廷、平原光电的梁兵、中原油田的卢建强等不同行业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组建了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微信群,以这个微信群为技术交流平台,大家跨行业、跨工种、跨岗位推广交流各自的成功经验、创新成果;集思广益,为破解一项项技术难题出谋划策。

我市大力开展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通过采取评先表彰、经费保障、目标考核等多种措施,严格创建标准,严控时间节点,严把目标任务,坚持在巩固中提高质量、在完善中扩大数量,切实将其打造成培训职工的重要阵地、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载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创建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236个,其中,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0个、市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7个,在彰显先进典型榜样示范作用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广大职工的创造潜能,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