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生态环境建设
本报记者胡殿芳文/图
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宽阔的街道、漂亮的建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让新乡“颜值”爆棚。与“颜值”媲美的,是不断改善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越来越清澈的河流……巨大的环境红利普惠着每一个新乡人。
回望来路,新乡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可谓打得坚决,打得艰苦,打得壮烈!打出了经验,打出了力量,打出了尊严!
对于全市所有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来说,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面对困难重重,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攻坚的热情从未消减。颗粒物每一个微克的降低,都意味着大气质量的提升;截污管道每向前延伸一米,都意味着对污水收纳处理能力增强一分……2018,堪称艰难辉煌的一年。
2018年环境质量怎么样
大气:
PM10年均浓度1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PM2.5年均浓度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2%;优良天数(标况)177天,同比增加4天,是全省三项指标均改善的6个地市之一,PM10、PM2.5两项指标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分别低于省定目标值4微克/立方米、2微克/立方米。
“六控”:污染治理一个都不放过
大气污染防治以“六控”为抓手,全力治理大气污染。
控尘:全市已核定的机扫面积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100%。388台渣土车全部纳入建筑垃圾监管平台。
控煤:加快集中供暖建设,新增供热面积428万平方米,完成“双替代”12.4674万户。
控排:全面完成全年相关企业治理任务。取缔“散乱污”企业171家,综合整治22家。拆改18台市规划区内工业煤气发生炉、热风炉、导热
油炉。
控烧: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秸秆禁烧网格化责任体系,配备电子监控摄像头1493个,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
控车:建成13台(套)遥感监测设备及遥感监测信息联网平台系统,持续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工作,全年共监测重型柴油车8095辆。
控油:查处黑加油站点258个,查扣黑油256.7吨,查扣拆解79辆流动售油车,治安拘留违法经营人员343人、刑事拘留38人。
水:
黄河、海河两大流域8个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全面达到省政府目标要求,提前消除劣Ⅴ类水体,尤其是卫河、共产主义渠水质状况明显改善。
截污疏浚:治水从源头开始
水污染防治按照“全面清河、控源截污、达标治理、清淤疏浚、开源引水”的总体思路,逐步开展治理。
全面清河:严格落实河长制,51名市级、164名县级、1201名乡级正副总河长,2376个村级河长负责全市3173条河段,实现市、县、乡、村4级河长全覆盖。加强河道巡查,定期清理,累计清理8个国、省控河道9980米,清运垃圾615吨,规范整治排污口36个,关闭搬迁养殖场9家。
控源截污:建成(扩建)污水处理厂3座,分别为孟庄污水处理厂二期、小尚庄污水厂扩建工程和延
津榆东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万吨/日。380个加油站的地下油罐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达标治理:全市氮肥、有色金属、电镀、化工四个行业76家企业全部完成水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完成188个村(社区)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清淤疏浚:完成西孟姜女河、北排水河、民生渠和卫河下游等河流清淤任务,强力推进东孟姜女河、大沙河等清淤工作。
开源引水:全年共计向卫河引调黄河生态水13366.32万立方米。
土壤:
积极推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工作,种植结构调整居全省前列,为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探索经验。
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稳步推进
加强日常监管:对排查出涉重金属排放的企业实施清单化管理,督促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严格危废、固废管理,减少重金属排放,防范环境风险。
强化重点区域防控: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土壤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土壤状况和发展趋势。市环保、国土、工信、住建、规划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污染地块环境管理工作。
严控土壤环境风险:加强土壤污染地块监督管理,对污染地块农作物实行专收、专运、专储、专管;划定食用农作物禁种区,污染和疑似污染地块一律禁种食用农作物。
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对污染地块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种植林木、花卉等,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5.68万亩。
2019年生态环境工作怎么干
2019年刚刚开始,全市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已呈现新的强劲势头,环境执法更严格,科技治污更精准,排放监管更科学,机制体制更完善……一场全新的环境攻坚战已经打响,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将是全市生态环境人信念化为意志的一年,更是灵与肉淬火成钢的一年。
强化环境执法向污染行为“亮剑”
如果把污染比作敌人,那么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强有力的环境执法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保障。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刚刚挂牌的市生态环境局在环境执法方面频出重拳,不仅充实人员设备,强化作风建设,更在执法过程中加大信访案件查办力度,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我市已实施多年,每年春节都严查严管,今年春节更加严格。大年三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志文亲自带队,对重点区域展开全方位严查,贴着禁燃禁放标语的警车甚至开到小区院内。违者,对不起,依法严惩。2人被拘、29人被罚,形成了极大震慑,也拉开了强化环境执法的序幕。
环境执法点多、线长、面广,人手不够,局党组立即从其他岗位调整环境执法人员8人,并让借调到局机关的环境执法人员全部归队。缺
少执法车辆,局党组想办法从原来的4辆增加至9辆。
作为环境问题举报平台,12369一直是群众投诉反映问题的热线。“群众就像执法人员的千里眼,重视群众投诉会让环境执法更精准、打击更有效。”公安出身的王志文,对线索有着特殊的偏好和极强的敏感,他认为这些看似简单的线索,很可能隐藏着各种各样环境违法行为。他强调对群众投诉问题必须实行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调查、第一时间反馈,确保环境信访案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做到民意畅通、回应有力。对矛盾激烈、群众反映强烈、重复多次的重点难点信访案件办理情况,要进行后督查,确保问题解决不反弹、群众信访不重复。
为强化环境执法,局党组一班人也真够拼的,全局从上到下齐唱“黑脸”,顶住各方压力,对发现的超标企业均按照新环保法及配套办法
启动按日计罚程序,新发现的“散乱污”企业严格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查处,并一案双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经过摸排,目前环境执法工作盯上了4000多家“清改”企业,这些企业的通病是环保设施简陋,不同程度存在超排现象,他们鼓了自己腰包,却污染了大家的环境。在其他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绿色改造的时候,这些“清改”企业决不能成为环保治理的“漏网之鱼”。经过部署,环境执法人员已经开始对这些企业进行调查、取证,发现问题责令其停产、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生产。
市生态环境局刚刚制定实施了新的环境执法考核办法,量化工作、细化任务,一条条对照,一项项过关,工作干得怎么样,考评结果见分晓。排名靠后怎么办,约谈!如果哪个部门多次排名靠后,面临的将是更加严厉的惩处。
大气、水、土三大攻坚战向纵深推进
大气、水、土三大攻坚战仍是今年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所不同的是,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上升空间反而愈加狭小,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大气环境治理方面,以“六控”为抓手,加强对施工工地扬尘、道路扬尘、矿山扬尘治理,严管渣土车,持续做好每周的清洁城市行动;狠抓散煤燃烧治理,严厉打击销售散煤、不合格清洁型煤行为,加快推进集中供暖建设“双替代”工程;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治理,加大重点企业的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常态化开展餐饮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持续加大秸秆、农作
物废弃物禁烧力度,对于发现有焚烧秸秆的,坚决以火查地,以地查人,实施重罚重处;加强限高杆管理和重型运输车辆尾气排放情况检查检测,狠抓油品质量管控,持续打击黑加油站点。
水环境治理方面,以“四水同治”为契机,按照“控源截污、达标治理、清淤疏浚、开源引水”的总体思路,加强企业监管,严格环境准入和清洁生产审核。严格监管危险废物废液处理处置,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完善水环境质量检测体系建设,6条主要河流及其一级、二级支流全部建成乡镇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各污水处理厂运
行管理,确保足量收水,达标排放;加快新扩污水处理厂建设,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土壤环境治理方面,以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强化建设用地污染地块管理,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加强固体废物堆放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管理,推进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持续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应用试点工作,并将相关经验和成功模式向全市推广,辐射带动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大结构调整解决污染问题从根源入手
新年新气象,今年我市环境治理将在继续强化“六控”等常规措施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种植结构,着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作为老工业基地,我市产业结构偏重,企业排放量较大。今年我市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退城进园”,对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腾出环境容量;另一方
面实施智能、绿色、技术“三大改造”,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降低污染排放。
针对能源结构煤化工占比较大问题,我市将继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积极推进风能光电以及生物质热电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目前我市运输结构不合理,尾气污染较严重。为此,今年我市首先规划好大环路,在现有路网结构
的基础上,优化设计过境重型车辆线路,加快新建绕城环城道路。其次大力发展铁路货运和多式联运,形成辐射资源腹地、服务工业园区的区域地方铁路网。加快推广应用电动汽车,使尾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我市按照有关规定划定了农用地核心禁种区,对核心禁种区农用地强力实施种植结构调整,不再种植食用农作物,强力推进土壤修复治理工作。
卫水清流穿城过碧水绕城不是梦
近几年,我市水系建设工作快速推进,新建成的定国湖、平原湖等已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环境更加优美、面积更大甚至超过西湖的凤泉湖水系工程目前正在加紧施工。
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市对母亲河——卫河的综合治理工作已全面启动,市区段16公里的河道两岸,按不低于50米绿线范围进行控制;市区外段17.5公里的河道两岸,原则上按不低于300米绿线范围进行规划控制,对卫河两岸进行全线疏通,重现曾经的美丽风貌。
今年我市还启动了“四水同治”工作,“四水同治”就是水资源、水生
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这是省委、省政府今年作出的重大治水兴水工作部署。
我市“四水同治”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16万亩,提高卫河、共产主义渠防洪标准,消除大中型水闸安全隐患,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体系和农村基层防汛预警预报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全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得到系统解决,节水型社会全面建立,城乡供水得到可靠保障,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水环境质量优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科学完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
本实现。
根据上级要求,我市将编制完成符合我市特色的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全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形成两大流域调水、全市配水、分县供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按照谋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深度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实现我市水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市水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河湖相连、绿水绕城的承诺很快将会兑现。卫水清流穿城过,碧水绕城不是梦。
未来已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