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齐心聚力,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促进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就业创业工作亮点纷呈。
亮点一: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针对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创业工作带来的影响,我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6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111.9%;失业人员再就业1.7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114.5%;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6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137.8%;再就业培训1.4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107.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2%,有效控制在4.5%以内,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亮点二: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我市不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创新反担保模式,降低贷款门槛,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3亿元;支持小微企业14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70万元;扶持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3330人,带动和吸纳1万余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亮点三: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我市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创业服务补贴、开业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近2亿元,惠及城乡劳动者7.1万人。实施就业扶贫托底安置,积极做
好农村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976万人,帮扶527个贫困村安置专职转移就业服务人员560人,超额完成每个贫困村至少开发1个公益性岗位的目标任务。认定71户零就业家庭,确保其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亮点四:不断提升创业能力
我市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形成“创业意识培训+创办(改善)企业培训+创业实训”的培训格局,组织失业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开展创业培训。我市共培训3.118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259.8%,发放创业培训补贴318.8万元。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5029人,返乡农民工创业辅导7943人,扶持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1.39万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亮点五: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市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发放见习补贴139.7万元;为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32.9万元;组织1.3393名大学生参加创业意识培训;扎实开展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对3264名离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实名登记,并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招收95名“三支一扶”大学生、65名“政府购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镇、街道办事处就业。
亮点六:创业大赛展示风采
我市组织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创
翼”创业创新大赛暨第二届“豫创天下”创业创新大赛新乡市分区赛。在河南省分区赛决赛中,我市获得6项大奖,其中“夕阳红养老院”项目获得二等奖,同时获得奖金4万元;“麦秸秆画”“PCB用UV一LED曝光光源”2个项目获得三等奖,分别获得奖金2万元;“送裹裹自动行驶送货小车”项目获得优秀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新乡863创业孵化基地被授予“优秀创业服务机构奖”荣誉称号。
亮点七:组织评选表彰典型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残联等部门下发文件,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创业典型进行通报表彰,对李宏军等10名同志授予“新乡市十佳创业之星”荣誉称号,对李明等10名同志授予“新乡市十佳创业标兵”荣誉称号,同时对创业事迹突出的潘建文等4名同志授予“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对田志伟等10名同志授予“新乡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对杨静等6名同志授予“新乡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亮点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
我市积极搭建创业创新载体,为劳动者创业创新提供场地和“一站式”服务,认定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7家,其中,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7家,总孵化面积6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88家,带动就业5万人。其中,新认
定的“2025中部国际创意工场创业孵化基地、新乡学院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为第5批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市财政分别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推荐“新乡市科技众创空间、新乡高新电子商务产业园”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亮点九:全方位推介就业工作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积极撰写就业创业工作新闻信息,大力宣传创业就业政策、创业典型、经验做法,被市级以上报刊和政务信息采用90多篇,其中,《中国就业》、中国商务新闻网、企业家日报网等刊登信息20多篇,全方位推介就业工作,使我市就业创业和扶贫工作经验得以宣传和交流。
亮点十:推广“互联网+就业创业”
我市积极做好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最大程度压缩就业创业事项办理时限,向社会公布政策清单、申办流程、补贴标准、服务机构、联系方式、监督投诉电话,“网上办”行政服务事项按照“三级十同”流程审批,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规范便捷地惠及享受对象,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组织大众创业导师走进基层开展帮扶创业服务活动,采取“一带三”的方式对150名创业者进行精准帮扶指导,提高创业者创业成功率,让创业者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时水利高蓓军王立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