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乡镇干部距离群众最近,担负着服务群众、服务大局、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怎样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到与群众最亲?如何激发动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干好基层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为基层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干部沉下去,到群众当中去。”1月18日上午,省人大代表、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在“代表通道”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道出了探索实践多年的“冀屯经验”。
赵化录现场讲述了一个故事。多年前,一位退休干部需要回原籍开一个身份证明,但花了3个月时间,来回跑了6趟,没有办成。就是这样一件事,对赵化录触动很大,甚至感到有些脸红。后来,在为这位退休干部办好证明后,他静下心来思考,总结出共性问题:有时候,群众办事难,往往不是摸不着门,就是找不着人。
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为此,冀屯镇党委在全镇33个村推行了“民情日记、代理代办、扶贫帮带”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干部沉下去大走访,要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还要记民情日记。几年来,冀屯镇全体党员干部走遍了全镇1.2万户群众,每个人都有了“新亲戚”,光赵化录的民情日记就达10多本,摞起来有一尺多高。
记民情日记,更要一项项解决。冀屯镇建起了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所有职能站所全部进驻其中,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清所有事儿。在村级层面,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什么时间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干部,只要是合情合理的事,一办到底,做到了“群众动动嘴,干部跑
跑腿”。昔日,群众办事难、上学难、看病难、致富难,如今难题不难。
赵化录认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仅仅靠少数干部单打独斗不行。那么,如何调动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他继续探索,必须抓好“村支书、党员、村民代表”三支队伍。“全镇33个村,有200多名村干部、1800多名党员、1066名村民代表,凝聚这3000多人的合力,推动发展不是问题。”他说。
赵化录举例说,在推广食用菌种植的时候,一开始群众不认可,“不看广告看实效”,村支部书记、党员干部就带头建大棚、做示范。在范屯村,村支部书记带头,13名党员干部建起15座双孢菇大棚,当年每棚净收入3万元。
效益立现,群众的热情鼓起来了,全镇一年就建起了1万多座食用菌大棚,并成功吸引了投资11亿元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项目,冀屯镇食用菌产业做到了全国最大。可以这么说,每10人当中,就有2个人吃的金针菇来自冀屯镇。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冀屯镇的党员干部淬炼成“劲草真金”。在2018年村“两委”换届中,所有村支部都是100%一类村支部,村支部书记100%连选连任,100%村支部书记满票、高票当选,形成了“3个100%”效应。在经济方面,该镇当年财政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7万元,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落实好中央、省里、市里的各项政策,不能等,不能靠,必须干!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赵化录由衷地说,“冀屯镇要乘着省‘两会’的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经济发展高质量,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