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春(新乡市)
窗外大雪,翻读史书,有这么几场大雪,就惊天动地地从宋王朝来到眼前……
一
先看史书中关于这几场大雪的描述:
“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
“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上述大雪,分别来自《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正史、野史。
咱们趁着大雪,以读攻读,慢慢欣赏。
二
关于我所关注的大宋朝的第一场雪,还有一幅画做了生动的描绘。这幅画名为《雪夜访普》,国画。画者刘俊,明朝人,也一定如我好奇,读了《宋史》中“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而忍不住挥毫,生动形象地描摹了睡不着的太祖在那个大雪之夜跑来找赵普长谈。
赵普,就是那个读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文人。对于这一个夜晚的访谈,他心里是有数的,做了很大的铺垫。他还怕太祖不来,就一直在家等着,听见敲门声,就立即迎驾……
迎驾不是简单的。赵普备了小酒,好菜。嘘寒问暖,慢慢道来。赵普跽坐,太祖畅坐,制定了立国后最棘手的方略: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我估计他们喝酒、完事后,一定开心地说,好雪啊!
这场大雪的时间,当是建隆元年的正月。至少过了初四。不信,您就继续往下看,咱们一起以读攻读:下面更精彩,雪更大。
三
我所关注的大宋朝的第二场雪,可以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建隆对”。
还是建隆元年的事儿。不过此时到了冬天,农历腊月。又是个大雪飘飞之夜。这一夜,已经基本当了一年皇帝的太祖,开始摆谱,是诏令赵普进宫议事的。所议事情,是大宋开国一年来的形势,让太祖有些焦头,有些烂额。
看着太祖一个劲儿地挠头,看着太祖上火到了眉心,赵普就直接点出重点: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
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这两个重点的背景是,太祖带兵刚刚平定了原后周义成军节度使李筠、原后周驻扬州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的反叛。李筠、李重进还眷恋着后周,无可非议。每一个王朝肇造,总有前朝旧臣表达不渝。——可是,太祖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有这个雪夜的君臣之对,“建隆对”。
“建隆对”不亚于当年大雪中的“隆中对”。这个大雪之夜,赵普献策:对于各地藩镇,可以“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如此,形成了一个决策,或者可以说是“关于宋王朝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的最终实施在第二年,具体日期为公元961年8月22日,史称“杯酒释兵权”。
我估计他们不一定喝酒,但完事后,一定开心地说,好雪啊!四
我所关注的大宋朝的最后一场雪,有一个成语来定位:烛影斧声。
咱们再以读攻读一下,看下面的史料:《宋史》载,“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续湘山野录》载,太祖召胞弟光义,“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如果你还感兴趣,《宋太诏令集》《杨亿谈苑》《宋史全文》《文献通考》等,对此都有描述。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太祖普及这一规律,喝酒也要亲兄弟。公元976年的这个冬天,雪来得有点儿早。
一场大雪。做了十七年皇帝的赵匡胤,有病在身,召胞弟光义来宫中喝酒、说事。三更天,雪厚数寸。赵匡胤还挥舞着斧头砍雪玩。五更鼓,去世了。
我估计他们是在喝酒、完事后,开心地打了一场雪仗,好雪啊!五
其实,还应该有一场好大的雪!这场雪应该下在建隆元年的正月初三。这天晚上,赵匡胤被“黄袍加身”。正月初四,带兵回汴京,开启大宋。
那天晚上,有没有雪?史料无记。大概都忙着给太祖找黄袍,忘记了这个细节。算是一件悬案。
不过,我感觉,当有一场大雪,才对得起喜欢大雪的太祖,对得起那件黄袍!
您说呢?
题图:吴大恺